山螞蝗霜霉,拉丁綱名是Phycomycetes,中文綱名是藻狀菌綱,拉丁目名是Peronosporales,中文目名是霜霉目,拉丁科名是Peronosporaceae,中文科名是霜霉科,拉丁名是Peronospora desmodii 。
山螞蝗霜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 霜霉科
拉丁名 Peronospora desmodii
中文名 山螞蝗霜霉
定名人 Miyabe
參考文獻 Peronosporaceae
形態特征
葉上病斑多角形,黃綠色;葉背霉層灰白色。孢囊梗單枝或多枝,295-462μm×5-9μm,主軸占全長2/3,基部不膨大,上部叉狀分枝4-5次,末枝直或稍彎,長3.5-12.5μm,呈直角開張。孢子囊近球形、橢圓形、卵形,淡黃色,14-23μm×13-19μm,長寬比值為1.07-1.21。卵孢子未見。
分布
中國分布:
長萼雞眼草Kummerowia stipulacea Makino: 黑龍江密山(HBAU 05)。
據白金鎧(1957),此菌在上述同一寄主上還分布在黑龍江拉哈;劉惕若和白金鎧(1982)又發現于黑龍江寧安、東寧、勃利、綏芬河、克山。據李玉等(1988),此菌在上述寄主上亦分布在吉林長春。又據陶家鳳(1985),此菌也寄生于餓螞蝗Desmodium sambuense (D. Don)DC.,分布在四川漢川和青川。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
特點
據白金鎧(1957),卵孢子生于葉組織中,球形,淡黃色,直徑27.5-32.5μm,壁厚3μm,光滑,橙黃色。
此菌自宮部(Miyabe, 1935)發現命名后,伊藤和德永(Ito & Tokunaga, 1935)繼之在日本北海道、本州亦采得寄生于山螞蝗Desmodium racemosum DC.、山黑豆Dumasia truncata Sieb. et Zucc.和Fal- cata comosa O. Kuntze var. japonica Makino。由此可知,此菌的寄生專化性與豆科寄主植物的屬間關系比較寬松,如雞眼草屬Kummerowia列于巖黃蓍族Hedysareae下的山螞蝗亞族Desmodiinae,同它關系接近的有山螞蝗屬Desmodium、胡枝子屬Lespedeza、杭子梢屬Campylotropis等,而山黑豆屬Dumasia和Falcata(?=兩型豆屬Amphicarpaea)列于菜豆族Phaseoleae下的大豆亞族Glycininae,它們和大豆屬 Glycine接近。白金鎧(1957)最先在黑龍江拉哈采得寄生于長萼雞眼草Kummerowia stip- ulacea Makino(此菌的新寄主)上的此種霜霉后,鑒定為山螞蝗霜霉Peronospora desmodii Miyabe,本是正確的。因其形態與伊藤(1936)鑒定寄生于山螞蝗Desmodium racemosum DC.上的P.desmodii是相同的。至于李玉等(1988)主張將此菌更名為雞眼草霜霉 P. kummerowiae Y. Li & Pai,作為新種,所舉理由之一是從不同地區采得的長萼雞眼草上的霜霉,孢子囊大小都較P. desmodii為小,色澤偏淡黃;理由之二是此菌的寄主雞眼草屬Kummerowia與山螞蝗屬Desmodium親緣關系甚遠。筆者以為李玉等另立新種之說難以成立,因為此菌的寄主迄今已知有4屬6種如上文所述,此菌的寄生性生理分化不明顯,寄主親緣關系對此菌影響不大;另方面,一種霜霉的孢子囊,可因寄主與生態環境不同而影響它的形態發生某些微小差異;故強調長萼雞眼草上的霜霉孢子囊始終較P. desmodii為小,又色澤偏淡黃,以此為據分離成兩個種的理由,似嫌不妥,不能作為分種的標準。因此,筆者以P. kummerowiae作為P. desmodii的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