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
資陽簡介
人口:500萬 區號:0832 郵編:641000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盆地中心區域
行政區域:轄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代管簡陽市,資陽市委、市政府駐雁江區。
資陽介紹
資陽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部,成渝高速公路西段,緊鄰成都,與內江、重慶、遂寧、眉山相鄰。幅員面積796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7.5平方公里,總人口488萬。1998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調整四川省內江市行政區劃設立資陽地區。2000年7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地改市設資陽市,資陽市轄雁江區、安岳縣、樂至縣,代管縣級簡陽市,資陽市委、市政府駐雁江區。資陽歷史悠久。1951年出土“資陽人”頭蓋骨化石,早在3.5萬年前在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資陽的前身為原縣級益陽市,自秦置縣。據《周禮》記載:天下分九州,益陽地域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益陽屬楚地(戰國時為楚黔中地)。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滅楚,益陽轉屬秦國,為長沙郡屬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屬益陽縣,以在益水之陽而得名。在過去的2000多年間,益陽歷經各朝各代均為縣治。1949年8月3日益陽和平解放,成立益陽行政專員公署,資江北岸的龍麟鎮改稱益陽縣城關區。1950年3月城關區升為縣級,改名“益陽城關區”,直署益陽專署領導。同年9月23日,城關區升格為益陽市。1952年11月,益陽專署撤銷,益陽市劃屬常德專署領導。1953年4月,益陽市升為省直轄市,由省政府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益陽市改屬益陽縣領導(縣級不變)。1961年7月,復屬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益陽專署恢復,益陽市又為益陽專署領導。1984年4月22日,益陽縣的長春、迎風橋、過鹿坪、李昌港、香鋪侖、楊林坳、新橋河7個鄉和新橋河鎮劃歸益陽市管轄,納入益陽市行政區域。直至1994年,撤銷縣級益陽市,成立資陽區。“歲紀二千,溯縣置秦皇,開疆拓土,州分夏禹,緯地經天,長沙郡屬,湖南省一轄,漢繼唐承”概括了古城悠長而曲折的歷史由來。資陽屬淺丘地貌,氣候溫和,糧、棉、油、果、菜、中藥材等生物資源較為豐富。全市水資源豐富,有3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43條,大中小型水庫377座,市內生態保護良好,森林覆蓋率為47%,樂至是全國先進綠化縣。資陽是四川重要的特種畜禽、特種水產、特種水果商品生產基地,大耳麻羊、法國番鴨、獺兔、甲魚、大鯢、淡水珍珠、檸檬、通賢柚等特色產品生產規模居四川前列,特別是檸檬產量占全國的2/3。資陽人文古跡較為豐富,特別是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的安岳石刻,以“古、多、精、美”被譽為“我國古代雕刻又一偉大寶庫”,有唐宋時期雕刻的石刻145處10萬余尊,3米以上的石刻造像50余尊,經文40多萬字,高三米,雕技精湛的紫竹觀音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此外還有資陽半月山大佛、河東大佛,簡陽石景山“人頭石”、“張飛營”,樂至陳毅故居、報國寺等名勝古跡。簡陽三岔湖距成都50公里,岸線長240公里,大小島嶼113個,湖面開闊,秀色可餐,1993年被香港列入世界名湖名庫;簡陽龍泉湖僅距成都38公里,14座群島形態奇異,景色宜人,2000年被列為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古往今來,資陽地區哺育和造就了東周天文學家、孔子之師萇弘,西漢諫議大夫、辭賦家王褒,東漢中郎將、經學家董鈞等古代“三賢”;現代作家邵子南,抗日名將饒國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陳毅元帥以及革命家曹荻秋等許多名人志士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資陽地區名勝頗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位于安岳縣境內的石刻藝術群,石刻造像總數超過十萬尊,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石刻)藝術之鄉,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級旅游景區;——元帥故里樂至縣,是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詩人陳毅生長的地方,享譽中外的元帥故居一直游人不斷;——號稱成都后花園的簡陽市有圣德寺白塔、四川省級旅游度假區龍泉湖和四川著名旅游風景區有“蜀中西湖”之稱的三岔湖;——資陽市雁江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資陽人”頭蓋骨化石出土地,被世人譽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