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
德陽簡介
人口:360余萬 區號:0838 郵編:618000
地理位置:位于川西平原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綿陽,東壤遂寧,西鄰阿壩。
行政區域: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
德陽介紹
四川省成都平原上新建立的省轄市,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德陽距成都59公里,人口360余萬。德陽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人文與自然景觀相映生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改寫了巴蜀文明史,轟動海內外;廣漢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發掘的青銅人像堪稱世界之最;三國遺跡有蜀漢軍師龐統祠墓,諸葛雙忠祠;紀念辛亥革命七君子楊銳的楊銳紀念館和志愿軍特級英雄黃繼光的繼光紀念館也令游人駐足;全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其精美堪稱一絕;德陽孔廟是我國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孔廟之一。龐統祠、白馬關、落鳳坡、諸葛雙忠祠等三國遺跡令人流連忘返;鎣華山、九頂山、紫巖山風景區空氣清新,美景怡人。德陽是名人匯聚地,有孝子安安、名臣秦宓、農學家張師古、文學家李調元、“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和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等眾多古今杰出人物。德陽是國家確定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基地,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三大重裝生產企業的重型機電產品以及劍南春酒廠生產的名酒劍南春蜚聲中外。德陽旅游基礎設施完備,地處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綿陽機場的中間地帶,寶成鐵路由北而南貫穿全境,直通成都。德陽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地處成都平原腹地,是成(成都)-德(德陽)-綿(綿陽)高新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便利,距省會成都50公里,寶成鐵路、成達鐵路、成綿高速公路和國道108線貫穿境內,南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北有綿陽南郊機場。德陽市是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地級市,現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和羅江縣6個縣(市、區),幅員面積5954平方公里,總人口380萬。能源充足,全市年電力供應量達49.03億千瓦時,天然氣年供給量達7.09億立方米。通訊發達,全市程控電話容量已達55萬門,開通38.85萬戶,移動通訊工具人均擁有量居西部第一,光纖、ISDN、ADSL進入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城市信息化水平較高。德陽自然條件較好,大部分地區屬都江堰自流灌區,是四川省重要的糧、棉、油、豬、蠶、菸的生產基地,素有"天府糧倉"的美稱。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礦產達30多種,磷礦石、石灰石、天然氣和礦泉水等儲量尤為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水杉、禿杉和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云豹等。森林覆蓋面積4000余公頃,覆蓋面積達35.62%。德陽是四川重要的工業城市,已形成機械、化工、食品、建材、醫藥、輕紡、服裝等工業門類,擁有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東方電機廠、東方氣輪機廠等一批知名企業,是全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2003年工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44戶,過10億元的達9戶,省級以上名牌產品55個,劍南春白酒、藍劍啤酒等產品深受用戶喜愛。縣域經濟發達,什邡市、綿竹市、廣漢市連續多年位居四川省"十強縣",旌陽區也多次進入"十強縣"行列,中江縣跨入全國農業百強縣行列,羅江縣新材料和電子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德陽市于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省轄地級市,1998年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據歷史記載,兩千多年來,由于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其地名和領屬關系更迭繁復。【三星堆都邑興廢】今德陽地區為古蜀國地,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公元前21世紀后的夏商時期,今廣漢三星堆為古蜀國重要都邑。可能因洪災或兵燹被毀于商末周初。【周秦政區】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滅巴蜀二國建巴蜀二郡,今德陽地區屬蜀郡。郡下設縣,縣下有鄉亭。【李冰治水綿雒】公元前276-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綿(地名,今德陽石亭江、綿遠河一帶),除患興利,自流灌溉,受益至今。古今什邡有李冰祠墓承祀。1994年江澤民總書記為重建李冰陵題詞立碑紀念。【姜氏一門三孝子】東漢初期,雒縣汛鄉(今旌陽區孝泉鎮)有姜氏一門三孝子(姜詩、龐三春、姜石泉),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姜詩舉孝廉,授江陽縣令。時"赤眉"亂軍至此皆敬畏孝子地。【龐統攻雒陣亡】建安十八年(213)劉備進圍雒縣(今廣漢),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亡,后封靖侯,葬今白馬關,有祠墓歷代承祀。【秦宓諫阻下獄】漢末蜀中學士綿竹人秦宓諫阻劉備興兵伐吳,被下獄幽閉。備死后,放出,受諸葛亮重用,官至蜀國大司農,助亮治蜀有政績。【德陽建縣】唐武德三年(620),析雒綿建置德陽縣,為德陽縣名之始,至今歷時1300余年,唐時德陽縣上屬益、漢州。【玄宗駐蹕萬安驛】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避"安史亂"奔蜀,宿萬安驛(今德陽羅江縣),反感"萬安"地名,曰"一安且不可,況萬安乎"?乃移宿縣城東外玉京山寶明寺。【王建襲鹿關據蜀】唐僖宗光啟三年(887),西川節度使陳敬?書召曾任利州(今廣元),壁州(今通江)刺史的王建議事。王建亦謀不軌,率全軍進逼鹿頭關,?悔,力止之。王建大怒,破關而入,據德陽,進殺陳敬?據成都,后取東川,稱王號帝,建國前蜀。【德陽趙鐸起義】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德陽趙鐸于孝泉鄉起義,聚眾數千人,稱趙王,設置將軍、評事等官,聯絡川中多處義軍,流動作戰,成為著名首領,后被明軍和綿竹地方武裝殺死。【德陽王的興亡】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蜀王之下陸續封郡王16人,華陽王已傳九代,德陽王僅傳三代,有8個郡王僅傳一代。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占成都稱王時,德陽郡王朱至璇逃奔夔州(今重慶),部屬幕僚7人死守德陽藩王城,被義軍殺死,藩樓被毀。【李調元藏書樓被毀】嘉慶時(公元1800年前后),白蓮教起義活動在德陽、羅江、中江一帶盛行。羅江李調元的川西第一家萬卷藏書樓毀于此次兵火之中。【德陽工業區】1958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德陽工業區東電和二重的建設工地。鄧小平說:"德陽的工業是國家的大工業,拿制造冶金設備、電站設備的大工廠來說,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是機械工業之母,這里將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德陽建市】1983年8月18日國務院函安(1983)156號文批復:"同意設立德陽市。德陽市駐德陽城關,轄城區街道辦事處、漢旺鎮和旌陽、城區、八角三個公社。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三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兩縣劃歸德陽市管轄。"【德陽縣撤銷】1984年9月12日國務院批復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設德陽市市中區的請示》:"同意撤銷德陽縣建制,將德陽縣的行政區域劃歸德陽市;德陽市設立市中區。"1996年8月3日撤銷市中區建旌陽區、復置羅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