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
揭陽簡介
區號:0663 郵編:522000
地理位置:揭陽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至116°37?39",北緯22°53?至23°46?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
行政區域:揭陽市現轄榕城區和揭東、惠來、揭西3縣,代管普寧市(縣級)。
揭陽介紹
揭陽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至116°37?39",北緯22°53?至23°46?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揭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積(包括水田旱地)9.7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8%。揭陽屆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C,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揭陽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全市河流總長1097.5公里,年均徑流量62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4.8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16.22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的36.2%。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錫、鎢、銅、鐵、金和甲長石、花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現有森林蓄積量32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6.9%。植物種類113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20多種,如烏相、檜樹等。珍稀動物15種,如巨晰(五爪金龍)、大鯢(娃娃魚)、穿山甲等。揭陽是粵東古邑,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陽析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后幾經復廢,至宋紹興10年(公元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后,揭陽縣先后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l991」84號文)批準揭陽撤縣建市(地級)。揭陽市榕江和練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臺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織業;抗日戰爭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于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市區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揭陽地靈人杰,歷代賢達志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滿清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決策會議在流沙召開,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驅到過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南山八年游擊戰爭,留下令人緬懷的史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