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
天門市地處鄂中腹地江漢平原,地理位置優越,上通荊沙,下接武漢,南瀕漢江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緊銜107、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
簡介
介紹
天門市地處鄂中腹地江漢平原,地理位置優越,上通荊沙,下接武漢,南瀕漢江黃金水道,北枕三峽過境鐵路,緊銜107、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市內有縱橫交錯的高等級公路,5000噸級優良港口,12萬門程控電話,22+11KV電力供應充足,第三產業發達;全市國土面積2602平方公里,人口168萬;在長江、漢水經濟開發帶中,具有強大的接納和輻射能力。天門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的新時器時代,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就在這塊沃土上創造了燦爛的石江河文化,公元278年,秦昭王在此首置竟陵縣;公元1726年,依境內天門山名改稱天門縣,1987年8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實行省轄直管。從此,天門循著現代化城市發展方向,跨入嶄新歷史階段。天門是全國最大的棉鄉,皮棉總產九超百萬擔(5萬噸),年均出口20余萬擔,依托棉花資源,天門大力發展紡織,紡機和棉副產品加工業。另外,天門資源豐富,石油儲量占江漢油田總儲量的三分之一,巖鹽儲量184億噸,大量的無水芒硝和天燃氣等礦藏極富開采價值。天門是全國內地最大的僑鄉,28萬天門兒女旅居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百余名實業巨子,僑界領袖,軍政要員,文化名流,科技專家在旅居國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大展才華。天門市以僑興市,"三資企業"多達50家,許多頗具經濟實力的海外天門財團也積極回鄉投資。天門是全國久負盛名的文化之鄉,如楚國令尹子文,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陸羽,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鐘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鏞等燦若群星的人物,均出處天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天門每年數千名學子跨入高院校,人民日報專文稱頌"江漢才子出天門"。今天,天門乘改革開放之東風,揚三鄉寶地之優勢,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以其雄厚實力,躋身于首屆全國百強,連續兩屆位居全省十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