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
許昌簡介
人口:434萬 區號:0374 郵編:461000
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中部
行政區域:轄禹州市、長葛市、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和魏都區
許昌介紹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距鄭州80公里。現轄禹州市、長葛市、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和魏都區,全境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34萬。許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華夏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在遠古時期,許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稱為許地。公元前八世紀,周封文叔于許,稱許國。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以后,因“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沿用至今。許昌地處要沖,歷史上是兵家逐鹿之地。東漢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挾天子以令諸候“,修耕植以蓄軍資,終成霸業,遂使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幾千年來,許昌風云際會,英杰輩出。西漢名相晁錯、東漢名士荀淑、楷書鼻祖鐘繇、著名謀士郭嘉、唐代書圣吳道子等都出生在這里。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等,都曾流寓許昌覽勝、講學,留下了鴻篇佳句。許昌也是姓氏宗親祖根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許、陳、鐘、方等姓氏之根深植許昌大地,維系著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感情紐帶。許昌自然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度14.7度,日照2280小時,年降水量579毫米,無霜期217天。境內75%的面積為平原,25%的面積為山崗。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北汝河、穎河、雙洎河和清泥河,水資源總量年平均5.1億立方米。許昌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三十多種,其中煤炭儲量35億噸、鋁釩土儲量4295萬噸、耐火粘土666萬噸、石灰巖2億噸。主要礦產集中,儲量大,易于開采,發展電力、建材、陶瓷等行業前景廣闊。農產品資源主要有:小麥、玉米、紅薯、大豆、花生、煙葉、棉花等。許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縱貫南北,禹鄲鐵路橫穿東西,京深、徐西兩條國道在此交匯,京珠高速公路鄭州至許昌段已通車,國道、省道及縣鄉公路相互銜接,構成了縱橫交織的陸路交通運輸網絡。國際航空港--鄭州國際機場距許昌50公里,為與世界各地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許昌商業發達,自古就是商賈云集之地。近年來,一批高起點、大規模、廣輻射、多功能、高效益的批發、零售市場相繼建成,以芙蓉輕紡城、三國商貿城、亞細亞商場、察院市場為龍頭的消費品市場,以鋼材大世界、機動三輪車配件城為代表的生產資料市場,以鄢陵花卉、禹州中藥材、泉店檔發、河街腐竹為代表的地方特色產品市場等不斷發展壯大。勞務、技術、信息、金融等要素市場日益完善。許昌旅游資源豐富,三國(漢魏)遺跡眾多。漢魏故城、關羽挑袍辭曹處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射鹿的射鹿臺、曹操練兵臺、曹丕登基受禪臺、神醫華佗墓、夏啟昭告天下“廢禪讓而家天下“的古鈞臺、禹王鎖蛟井、西漢灌嬰的思故臺、乾明寺等,都具有較高的觀光與考古價值。位于襄城縣境內的紫云山風景名勝區,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組成,景區內有人文景點和自然景點近百處,萬畝原始森林盛長著名貴風景樹--槲樹,是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的最佳去處。著名的“紫云書院“坐落在風景區南部山隈之中。許昌所轄市縣具有各自的經濟優越和地方特色。禹州市能源、建材等工業基礎好,禹州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被譽為國之“瑰寶”,中藥材生產、加工業久負盛名,是全國重點的中藥材集散地之一;長葛市陶瓷建材,機械工業突出,集體、鄉村工業已成為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許昌縣是國家扶持的重點產糧大縣,檔發、腐竹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鄢陵縣是國家重點優質棉花生產基地縣,臘梅種植歷史悠久,有“鄢陵臘梅冠天下“之美譽;襄城縣是國家優質煙生產和烤煙出口基地縣,以“煙葉王國“而享譽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