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出爐:財富的多寡并非是幸福指數的決定性因素。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出爐,丹麥榮登第一。芬蘭、挪威、荷蘭分別為全球幸福指數國家第二、三、四名。全球幸福指數怎么衡量?!財富的多寡并非是決定幸福指數的決定性因素。
全球幸福指數
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出爐 在發達國家女性比男性幸福
聯合國委托進行的第一份“全球幸福報告”顯示,名列前茅國家和地區全在北歐地區,丹麥為榜首。臺灣地區排名第46位,在亞洲地區居第3,僅次于新加坡(33)和日本(44)。韓國排名第56,中國香港第67。
中新網援引臺灣媒體報道稱,報告指出,雖然幸福國家或地區通常也是富裕國家或地區,但除了財富外,諸如堅實的社會網絡及絕少貪污等,都是名列前茅國家或地區的強項。至于在個人層次上,身心健康、工作有保障及家庭穩定等,則是要件。
報告中指出,過去30年來,全球平均而言變得更幸福了一些(指數上升0.14倍)。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有些國家和地區的幸福程度亦增加,但也有國家原地踏步(如美國)。另外,在個人層次上,心理健康是影響幸福的最大單一因素。報告中并特別提到失業問題,指失業所造成的不幸福并不亞于生離死別。而在工作上,擁有保障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比薪水高和有充分時間休息更能帶來滿足感。
報告中的發現還包括:在發達國家中,女性比男性幸福;而在各年齡層中,以中年人的幸福程度最低。
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出爐 財富的多寡并非是幸福指數的決定性因素
通常,富裕的國家國民幸福感比較高,比如丹麥、芬蘭、挪威和荷蘭這四個人均收入排全球前15位的國家就包攬了幸福榜的前四位。但是,財富的多寡也并非是國民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
《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制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杰弗里·賽克斯說:“國民生產總值并不能代表幸福程度,盡管一般來說,國家財富與國民快樂有一定聯系,但兩者之間沒有內在必然關系。美國自1960年開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三倍,但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
賽克斯補充說,經濟增長帶來一些弊端,諸如飲食不合理,引發糖尿病、肥胖等健康問題;沉迷于購物、電視、賭博,往往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人們社區意識喪失,社會信任度下降,在變幻莫測的全球化經濟時代,焦慮感在不斷擴散。”現在,人們更看重社會支援、清廉度以及個人自由,這些遠比財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