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殃殃霜霉,藻狀菌綱霜霉目 霜霉科 。葉面病斑不規(guī)則形,初淡綠色,后轉變?yōu)楹稚~背霉層密,灰白色。分布在土庫曼斯坦、中國、日本、丹麥、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立陶宛、印度等國。
豬殃殃霜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 霜霉科
拉丁名 Peronospora aparines
中文名 豬殃殃霜霉
定名人 (de Bary) Ga【】um.
參考文獻 Peronosporaceae
形態(tài)
葉面病斑不規(guī)則形,初淡綠色,后轉變?yōu)楹稚~背霉層密,灰白色。孢囊梗自氣孔伸出, 170-398μm×10-14μm,平均30μm×11.5μm,上部二叉分枝3-8次,多3次,末枝10-28μm×2.8-5.7μm,平均18μm×4μm,稍彎曲,呈直角分開。孢子囊廣橢園形或卵形,淡黃色,21-37μm×16-26μm,平均 28.8μm×21.0μm,長寬比值為1.2-1.4。卵孢子球形,黃褐色,直徑31-42(平均35.0)μm,壁面具網紋。
分布
豬殃殃Galium aparine L.: 江蘇南京[UN-807,HMNAU-DM-(807)351,-352];河南許昌(HMNAU- DM-353)。
據戴芳瀾(1979),此菌寄生豬殃殃在我國還發(fā)生于臺灣和四川。又據陶家鳳(1985),此菌在我國還寄生于豬殃殃一變種Galium aparine L. var. tenerum (Gren. et Godr.)Rcbb.,發(fā)生在四川省臥龍保護區(qū)、寶興、康定和南坪;及六葉律Galium asperuloides Bdgew發(fā)生在四川峨眉山。
土庫曼斯坦、中國、日本、丹麥、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立陶宛、印度、匈牙利、阿塞拜疆、芬蘭、英國、波蘭、法國、南斯拉夫、挪威、美國、哈薩克斯坦、荷蘭、俄羅斯、奧地利、意大利、瑞士、瑞典、德國。
特點
寄生茜草科植物Rubiaceae的霜霉 Peronospora約15種,其中Peronospora rubiae Gaumann1種寄生于茜草屬Rubia;P. sherardiae Fuckel 1種寄生于 Sherardia;P. calotheca de Bary 1種寄生于車葉草屬 Asperula;約有12種寄生于豬殃殃屬(拉拉藤屬)Galium。由于車葉草屬和豬殃殃屬親緣極近,少數種成為這兩屬的同物異名,如Asperula odorata L., A. purpurea(L.)Ehrend. 等,致使這類霜霉的菌名有所變更。綜觀,寄生于車葉草屬和豬殃殃屬的12種霜霉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形態(tài),其卵孢子形態(tài)以及霉層色澤,都極相似,只因它們對相關寄主的寄生專化性有所不同,它們的孢子囊形狀大小存在一定差別,故可以區(qū)分為多種,然而有一些尚有爭議。
de Bary以Asperula odorata L., Galium, Sherardia屬植物上寄生的霜霉命名為Peronospora calotheca de Bary之后,又從這種霜霉分化出若干變種,如將些菌寄生在模式寄主A. odorata上的命名為P. calotheca de Bary var. asperulae de Bary,以寄生于豬殃殃G. aparine L. 命名為P. calotheca de Bary var. aparines de Bary,以寄生于S. arvensis L. 的命名為P. calotheca de Bary var. sherardiae de Bary。隨后,Fuckel (1863)在此基礎上建立了Peronospora galii Fuckel( =P. calotheca de Bary var. mollugi- nis de Bary)和P. sherardiae Fuckel(=P. calotheca de Bary var. sherardiae de Bary)。繼之,Gaumann(1919)根據他研究此菌在豬殃殃屬 Galium內各近緣寄主上作交互接種后的反應,以及這類菌孢子囊形狀大小的差異而分別建了7個新分類單位。 Gustavsson(1959)對此作精辟的評論說, Gaumann在 Galium odoratum,G. aparine和G. mollugo 等寄主植物上用此菌作交互接種,顯示反應不同,寄生G. odoratum的P. calotheca不能侵染G. mollugo 或G. verum(Gaumann 1919),從而分設的P. calotheca de Bary, P. aparines(de Bary) Gaumann, P. galii Fuckel等3個種是肯定的,還因為前兩個種的孢子囊形態(tài)大小也有較顯著區(qū)別(Gaumann,1923)。至于寄生于G. mollugo, G. boreale, G. verum(與G. mollugo關系極近)的霜霉則難如設想可區(qū)分為3種,一因未經交互接種證明,二因Gustavsson未能從這三者之中看出任何區(qū)別 [如Gustavs- son從總體看,Gaumann(1923)出示孢子囊的區(qū)別并不明顯]。因此,Gustavsson認為只屬于一個種,即P. galii Fuckel(type host: G. mollugo),而以P. borealis Gaumann (type host: G. boreale)和P. galii- veri Gaumann(type host: G. verum)作為 P. galii的異名,這是正確的。再從另一角度看,Constantinescu & Negrean(1983)在 P. calotheca de Bary的寄主名錄中,包含有:P.aparines, P. galii, P. borealis, p. silvatica等數種霜霉的寄主,而不列其它近似種,似乎只確認P. calotheca 1種,而不主張從這種霜霉分化建立若干種。筆者認為可以考慮恢復de Bary當初的觀點,在P. calotheca種下,按寄主專化性以及形態(tài)上某些較為穩(wěn)定的性狀,分設一些變種以及生理型。這類霜霉的種級分類,也還需要加以進一步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