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巧恩布拉克組是一種專業(yè)術語,用于地形地貌。
東巧恩布拉克組
基本信息
地層名稱:東巧恩布拉克組
地層名稱(英文): Dongqiaoenbulak Fm
階代碼:Qb
地區(qū)代碼:5
命名
1986年高振家等命名,1990年陸松年等發(fā)表。命名剖面位于新疆烏什縣以南巧恩布拉克以東的巧恩布拉克東山,參考剖面位于尤而美那克西南。
歷史沿革
東巧恩布拉克組原為王務嚴、高振家等1979(1986)劃分的下震旦系巧恩布拉克組的下冰磧巖段,1986—1988年高振家、陸松年(1990)等將巧恩布拉克組升為巧恩布拉克群,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巖性組。本組為下部第二組,因在巧恩布拉克組以東小山出露最典型而得名。
特征
本組以灰綠色塊狀雜礫巖為主,并夾有含礫不等粒雜砂巖及少量灰綠色巖屑長石砂巖不穩(wěn)定夾層。在巖層中發(fā)育有大量滑塌構造。除底部有一層夾礫巖的砂巖層理較好以外,其余雜礫巖多為塊狀無層理,由大小不一的礫石及砂、泥質混雜堆積組成,局部地區(qū)某些層理良好的層狀巖塊顯示了揉皺、包卷層理等軟變形特征,陸松年等(1993)認為屬于水下重力流-滑塌沉積,產(chǎn)生于海下扇的供給水道中。本組細碎屑夾層中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 T. Incrossatum, T. Simplex, T. Minor, Leiopsophosphaera aperta, L. Densa, L. Solida, Margominuscula aff. Tennela,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 Macroptycha cf. Uniplicata 等。在礫石表面及層面可見遺跡化石,Chondrites (叢藻跡)等。本組厚度不穩(wěn)定,大體厚61—311m。其分布范圍與巧恩布拉克群大體一致,主要見于阿克蘇以北、烏什縣以南的巧恩布拉克波斯給瑪以東、尤爾美那克南、方山及蘇蓋特布拉克等地。與下伏西方山組為假整合接觸,局部為整合或不整合接觸。本組和上覆牧羊灘組為整合連續(xù)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