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行星(habitable planet;life-bearing planet),天文專有詞語,是指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找到這樣的行星。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2011年2月2日宣布,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經過一年多的探尋,共發現了54顆“宜居行星”,可能存在支持生命的條件。
宜居行星
宜居行星 - 必要條件
1、不能太大(需考慮紫外線輻射);
2、不能太小(行星需要靠得非常近才能足夠溫暖,導致潮汐鎖定,一面永遠對著太陽一面永遠黑暗);
3、必須非常穩定;
4、必須是單星,或者至少離其他伴星要非常遠(不然行星軌道會被擾動,一會貼到太陽上,一會跑到天邊);
5、最好外層軌道上有幾個大行星充當垃圾桶(比如太陽系里的木星土星),用來清掃闖入星系的彗星,小行星之類的碎片;
6、行星必須是類地巖石行星;
7、行星表面重力必須和地球差不多;
8、大氣層氣壓必須和地球差不多 ;
9、大氣層成分不能太離譜 ;
10、地殼活動不能太劇烈。
宜居行星 - 天文探索
存在探索
2011年2月2日,美國航天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首席科學家威廉·博魯茨基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經過一年多探尋,發現1200多顆太陽系外潛在行星,其中54顆可能適宜生命生存。按博魯茨基的說法,這些天體中,54顆處于“宜居區段”,可能適宜生命生存。根據美國航天局定義,處于“宜居區段”意味著一顆行星與母星保持適當距離,進而為它表面存在液態水提供條件。另外,“宜居區段”行星的表面溫度大約介于零下17攝氏度至93攝氏度之間。
開普勒-22b
2011年12月5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該局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證實了太陽系外第一顆類似地球的、可適合居住的行星。它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且表面最可能存在液態水的行星。科學家們利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約600光年的一個恒星系統中新發現了一顆宜居行星。該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22b”,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2.4倍,這是被證實的最接近地球形態的行星。美國航天局總部“開普勒”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表示,“開普勒-22b”的發現“是我們在發現地球孿生兄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銀河系中的發現
2012年3月30日,根據英國媒體報道,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科學家探索了紅矮星周圍的常見類型的行星,而紅矮星被認為是宇宙中大多數恒星的真實面目。根據統計,大約有40%的紅矮星周圍存在位于可居住帶上的行星,這意味著那兒有合適的溫度,使得水呈現液態。但是,截止到2012年還沒有辦法了解到這些潛在的水世界中有多少是巖質行星,如果是氣態行星就另當別論了,而巖質行星可謂是真正適合居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