锿
化學名詞解釋:
锿 - 概念
锿,原子序數99,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因紀念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而得名。1952年美國科學家吉奧索等從比基尼島氫彈試驗沉降物中首次成功提取并鑒定了锿和鐨,現已發現了質量數243~256的全部锿同位素。
锿 - 特性
锿是易揮發的金屬,熔點860°C。金屬锿的化學性質活潑;鋰可將氟化锿還原為锿。锿是能獲得可稱量的最重的元素。
元素名稱:锿
元素拼音:āi
元素原子量:[252]
元素類型:金屬
氧化態:
Main Es+3
Other Es+2
原子序數:99
元素符號:Es *
元素中文名稱:锿
元素英文名稱:Einsteinium
相對原子質量:[252]
核內質子數:99
核外電子數:99
核電荷數:99
質子質量:1.65627E-25
質子相對質量:99.693
所屬周期:7
所屬族數:IIIB
摩爾質量:198
氫化物:
氧化物:
最高價氧化物:
密度:
熔點:
沸點:
外圍電子排布:5f11 7s2
核外電子排布:2,8,18,32,29,8,2
晶體結構:晶胞為六方晶胞。
顏色和狀態:金屬
原子半徑:
常見化合價
發現人:喬克等
發現時間和地點:1952 美國
元素來源:人造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數99(用中子轟擊钚即可產生)
發現人: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阿貢(Argonn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 發現年代:1952年
發現過程:
1952年,由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阿貢(Argonn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從太平洋的安尼維托克島所試驗的一次核爆炸(氫彈)中的碎片中發現的。
元素描述:
熔點860℃。化學性質較活潑,極易揮發。在水溶液中主要以3+價存在(綠色)。已發現的锿的同位素從243到255,半衰期從約20秒到400天。254Es最穩定。
元素來源:
天然不存在,在核子反應爐中制造。
元素用途:
元素輔助資料:
在1950-1951年間,國外科學雜志中就出現報道,發現了99號元素。文章的作者敘述這種元素是用碳原子核照射镎獲得的,并分別命名為 anythenium,這是為紀念希臘的首都雅典,元素符號是An。但是,它沒有得到更多的證實和承認。
1952年11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中的安尼維托克島(Eniwetok)上空試驗爆炸了一顆氫彈,在從爆炸地點仔細地收集了幾百公斤土壤中發現99號元素的同位素。
在195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科學技術會議中,根據人工合成這個新元素者們的建議,將99號元素命名為 einsteninium,以紀念20世紀中在原子和原子核科學中作出卓越貢獻的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99號元素符號定為E,在1957年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的無機化學命名委員會在巴黎集會時改為Es。
元素符號: Es 英文名: Einsteiniu 中文名: 锿
相對原子質量: 252.083 常見化合價: 電負性: 1.3
外圍電子排布: 5f11 7s2 核外電子排布: 2,8,18,32,29,8,2
同位素及放射線: Es-246[7.7m] Es-248[26m] Es-249[1.7h] Es-250[8.6h] Es-251[1.4d] Es-252[1.3y] Es-253[20.5d] Es-254(放 α[276y]) Es-254m[1.6d] Es-255[40d]
電子親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電離能: 6300 KJ·mol-1 第二電離能: 0 KJ·mol-1 第三電離能: 0 KJ·mol-1
單質密度: 0 g/cm3 單質熔點: 0 ℃ 單質沸點: 0 ℃
原子半徑: 0 埃 離子半徑: 埃 共價半徑: 0 埃
常見化合物:
發現人: 喬克等 時間: 1952 地點: 美國
名稱由來:
為紀念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而命名。
元素描述:
放射性人造金屬元素。
元素來源:
用中子轟擊鈾原子可制得锿。
元素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