鈮( niobium),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Nb,原子序數41,原子量92.90638,屬周期系ⅤB族。1801年英國C.哈切特從鈮鐵礦中分離出一種新元素的氧化物,并命名該元素為columbium(中譯名鈳)。鈮能吸收氣體,用作除氣劑,也是一種良好的超導體。 鈮能吸收氣體,用作除氣劑,也是一種良好的超導體。 鈮能吸收氣體,用作除氣劑,也是一種良好的超導體。
鈮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戌集上】【金字部】 鈮; 康熙筆畫:13; 頁碼:頁1328第06(點擊查看原圖)
【玉篇】與檷同。絡絲柎也。詳木部檷字註。
化學元素解釋:
簡介
鈮 niobium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Nb,原子序數41,原子量2.90638,屬周期系ⅤB族。1801年英國C.哈切特從鈮鐵礦中分離出一種新元素的氧化物,并命名該元素為columbium(中譯名鈳)。1802年瑞典A.G.厄克貝里在鉭鐵礦中發現另一種新元素 tantalum。由于這兩種元素性質上非常相似,不少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元素。1844年德意志H.羅澤詳細研究了許多鈮鐵礦和鉭鐵礦,分離出兩種元素,才澄清了事實真相。鈮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02%,主要礦物有鈮鐵礦〔(Fe,Mn)(Nb,Ta)2Ob〕、燒綠石〔(Ca,Na)2(Nb,Ta,Ti)2O6(OH,F)〕和黑稀金礦、褐釔鈮礦、鉭鐵礦、鈦鈮鈣鈰礦。鈮是灰白色金屬,熔點2468℃,沸點4742℃,密度8.57克/厘米3 。室溫下鈮在空氣中穩定,在氧氣中紅熱時也不被完全氧化,高溫下與硫、氮 、碳直接化合 ,能與鈦 、鋯、鉿、鎢形成合金。不與無機酸或堿作用,也不溶于王水,但可溶于氫氟酸。鈮的氧化態為-1、+ 2、+3、+4和+5,其中以+5價化合物最穩定。
發現
1801年,英國化學家查理斯·哈契特(Charles Hatchett)在一種稱為燒綠石(pyrochlore)的礦物中發現了鈮,由于鈮和鉭非常相似,起初他還曾將兩者混淆,他將這種物質暫命名為“鈳”。1809年,另一位英國化學家威廉·海德·伍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錯誤的將“鉭”與“鈳”歸為同一種物質。1846年,一位德國化學家亨烈赫·羅沙(Heinrich Rose)提出鉭礦里應該還含有另一種元素,并命名為“鈮”。到1864至65年間,一些科研成果表明其實“鈳”與“鈮”是同一種元素,在之后的一個世紀里,這兩種稱法是通用的。直至1949年,這種元素才被正式定名為“鈮”。因為人們曾長期用鈮鐵礦的名字(Columbium,譯作鈛、鈳或鎶)來稱呼鈮,所以現在偶爾還會聽到該名稱。
綜合性質
元素符號:Nb
元素英文名稱:niobium
元素類型:金屬元素
原子體積:10.87 (立方厘米/摩爾)
元素在太陽中的含量: 0.004 (ppm)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0.0000009 (ppm)
地殼中含量:20(ppm)
相對原子質量:92.90638
原子序數:41
所屬周期:5
所屬族數:VB
電子層排布:2-8-18-12-1
晶體結構:晶胞為體心立方晶胞,每個晶胞含有2個金屬原子。
晶胞參數:a = 330.04 pm, b = 330.04 pm, c = 330.04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氧化態:Main Nb+5 ,Other Nb-3, Nb-1, Nb+1, Nb+2, Nb+3, Nb+4
莫氏硬度:6
聲音在其中的傳播速率:3480(m/S)
電離能 (kJ /mol)
M - M+ 664
M+ - M2+ 1382
M2+ - M3+ 2416
M3+ - M4+ 3695
M4+ - M5+ 4877
M5+ - M6+ 9899
M6+ - M7+ 12100[1]
化學性質
鈮的化學性質在很多方面跟同族(第5族,即VB族)的前面的元素相似。高溫下,鈮會跟絕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反應:室溫即與氟單質反應,200 °C即與氯氣和氫氣反應,400 °C與氮氣反應,產物通常是填隙式且不是整比化合物。鈮置于空氣中200 °C開始被氧化,卻能夠抵抗熔融堿金屬和酸(包括王水、鹽酸、硫酸、硝酸和磷酸等)的腐蝕。鈮能被熱的,濃的無機酸腐蝕,包括氫氟酸或氫氟酸/硝酸混合酸。盡管鈮能顯示出所有正常的氧化態(從+5到−1),其最穩定的價態為+5價。
鈮能夠形成+5價氧化物五氧化二鈮(Nb2O5),+4價的二氧化鈮(NbO2)還有+3價的三氧化二鈮(Nb2O3)和較為罕見的氧化態+2價的一氧化鈮(NbO)。最穩定的氧化態為+5,五氧化物跟非整比的二氧化物是最常見的鈮氧化物。鈮的五氧化物主要用于生產電容器,光學玻璃,或作為制備鈮的其他化合物的起始材料。制備這些化合物,我們可以將其五氧化二物溶解在堿性氫氧化物溶液中,或是將之與其他金屬的氧化物共同熔融。例如制備鈮酸鋰(LiNbO3)、鈮酸鑭(LaNbO4)。對于鈮酸鋰的結構,鈮酸根離子(NbO3−)不是作為單體存在,而是三角形扭曲的鈣鈦礦結構的一部分,而對于鈮酸鑭的結構則包含孤立的NbO4−離子。鈮酸鋰作為一種鐵電物質,被廣泛應用于手機和光調制器,以及聲表面波器件的生產,屬于ABO3結構類似鉭酸鋰和鉭酸鋇的鐵電體。
鈮能夠形成+5,+4,+3價鹵化物(NbX5,NbX4和NbX3),也能生成多核配合物和非整比化合物。五氟化鈮(NbF5)為白色固體,熔點79.0 °C;五氯化鈮(NbCl5)是黃白色固體,熔點203.4 °C。兩者都能發生水解反應,在高溫條件下能夠與過量的鈮單質反應,生成黑色極易潮解的四氟化鈮(NbF4)和四氯化鈮(NbCl4)。鈮的三鹵化物能夠通過氫氣還原其五鹵化物制得,而其二鹵化物則不存在。高溫下一氯化鈮的光譜能夠被檢測到。鈮的氟化物可用于分離鈮和鉭的混合物。五氯化鈮在有機化學中被用作觸發烯烴的Diels-Alder反應的Lewis酸。五氯化鈮還能作為原料制備有機金屬化合物二氯二茂鈮((C5H5)2NbCl2),可作為制備其它有機鈮化合物的起始原料。其他二元化合物如氮化鈮(NbN)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超導性,現已用于紅外探測器;碳化鈮則是一種硬度很大的,熔點很高的陶瓷材料,在制造商品上用于制造切割工具的一部分。鍺化鈮(Nb3Ge),錫化鈮(Nb3Sn)還有鈮鈦合金,都被用作超導磁體的超導導線。其它的化合物有硫化鈮和其它幾種鈮的填隙型化合物,如鈮跟硅的填隙型化合物等,此處不再細說。
制取
金屬鈮可用電解熔融的七氟鈮酸鉀制取,也可用金屬鈉還原七氟鈮酸鉀或金屬鋁還原五氧化二鈮制取。純鈮在電子管中用于除去殘留氣體,鋼中摻鈮能提高鋼在高溫時的抗氧化性,改善鋼的焊接性能。鈮還用于制造高溫金屬陶瓷。
鈮和鉭
把它們放到一起來介紹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們在元素周期表里是同族,物理、化學性質很相似,而且常常“形影不離”,在自然界伴生在一起,真稱得上是一對惟妙惟肖的“孿生兄弟”。事實上,當人們在十九世紀初首次發現鈮和鉭的時候,還以為它們是同一種元素呢。以后大約過了四十二年,人們用化學方法第一次把它們分開,這才弄清楚它們原來是兩種不同的金屬。鈮、鉭和鎢、鉬一樣都是稀有高熔點金屬,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也有不少相似之處。
既然被稱為稀有高熔點金屬,鈮、鉭最主要的特點當然是耐熱。它們的熔點分別高達攝氏二千四百多度和將近三千度,不要說一般的火勢燒不化它們,就是煉鋼爐里烈焰翻騰的火海也奈何它們不得。難怪在一些高溫高熱的郡門里,特別是制造一千六百度以上的真空加熱爐,鉭金屬是十分適合的材料。
一種金屬的優良性能往往可以“移植”到另一種金屬里。現在的情況也是這樣,用鈮作合金元素添加到鋼里,能使鋼的高溫強度增加,加工性能改善。鈮、鉭與鎢、鉬、釩、鎳、鈷等一系列金屬合作,得到的“熱強合金”,可以用作超音速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導彈等的結構材料。目前科學家們在研制新型的高溫結構材料時,已開始把注意力轉向鈮、鉭;許多高溫、高強度合金都有這一對孿生兄弟參加。
鈮、鉭本身很頑強,它們的碳化物更有能耐,這個特點與鎢、鉬也毫無二致。用鈮和鉭的碳化物作基體制成的硬質合金,有很高的強度和抗壓、耐磨、耐蝕本領。在所有的硬質化合物中,碳化鉭的硬度是最高的。用碳化袒硬質合金制成的刀具,能抗得住三千八百度以下的高溫,硬度可以與金剛石匹敵,使用壽命比碳化鎢更長。
用途
鈮 - 超低溫下創奇跡
人們很早以前就發現,當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時俟,有些物質的化學性質會發生突然的改變,變成一種幾乎沒有電阻的“超導體”。物質開始具有這種奇異的“超導”性能的溫度叫臨界溫度。不用說,各種物質的臨界溫度是不一樣的。
要知道,超低溫度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人們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向絕對零度接近,需要付出的代價越大。所以我們對超導物質的要求,當然是臨界溫度越高越好。
具有超導性能的元素不少,鈮是其中臨界溫度最高的一種。而用鈮制造的合金,臨界溫度高達絕對溫度十八點五到二十一度,是目前最重要的超導材料。
人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個冷到超導狀態的金屬鈮環,通上電流然后再斷開電流,然后,把整套儀器封閉起來,保持低溫。過了兩年半后,人們把儀器打開,發現鈮環里的電流仍在流動,而且電流強弱跟剛通電時幾乎完全相同!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超導材料幾乎不會損失電流。如果使用超導電纜輸電,因為它沒有電阻,電流通過時不會有能量損耗,所以輸電效率將大大提高。
有人設計了一種高速磁懸浮列車,它的車輪部位安裝有超導磁體,使整個列車可以浮起在軌道上約十厘米。這樣一來,列車和軌道之間就不會再有摩擦,減少了前進的阻力。一列乘載百人的磁懸浮列車,只消一百馬力的推動力,就能使速度達到每小時五百公里以上。
用一條長達二十公里的鈮錫帶,纏繞在直徑為一點五米的輪緣上,繞組能夠產生強烈而穩定的磁場,足以舉起一百二十二公斤的重物,并使它懸浮在磁場空間里。如果把這種磁場用到熱核聚變反應中,把強大的熱核聚變反應控制起來,那就有可能給我們提供大量的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廉價電力。
不久前,人們曾用鈮鈦超導材料制成了一臺直流發電機。它的優點很多,比如說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與同樣大小的普通發電機相比,它發的電量要大一百倍。
鈮 - 醫療用途
鉭在外科醫療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可以用來制造醫療器械,而且是很好的“生物適應性材料”。
比如說吧,用鉭片可以彌補頭蓋骨的損傷,鉭絲可以用來縫合神經和肌腱,鉭條可以代替折斷了的骨頭和關節,鉭絲制成的鉭紗或鉭網,可以用來補償肌肉組織……
在醫院里,還會有這樣的情況:用鉭條代替人體里折斷了的骨頭之后,經過一段時間,肌肉居然會在鉭條上生長起來,就像在真正的骨頭上生長一樣。怪不得人們把鉭叫作“親生物金屬”哩。
為什么鉭在外科手術中能有這樣奇特的作用呢?
關鍵還是因為它有極好的抗蝕性,不會與人體里的各種液體物質發生作用,并且幾乎完全不損傷生物的機體組織,對于任何殺菌方法都能適應,所以可以同有機組織長期結合而無害地留在人體里。
除了在外科手術中有這樣好的用途外,利用鈮、鉭的仆學穩定性,還可以用它們來制造電解電容器、整流器等等。
特別是鉭,目前約有一半以上用來生產大容量,小體積,高穩定性的固體電解電容器。全世界每年都要生產幾億只。
鉭電解電容器沒有“辜負”人們的厚望,它具有很多其他材料比不上的優點。
它比跟它一般大小的其他電容器“兄弟”的電容量大五倍,而且非常可靠、耐震,工作溫度范圍大,使用壽命長,現在已經大量地用在電子計算機、雷達、導彈、超音速飛機、自動控制裝置以及彩色電視、立體電視等的電子線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