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振
基本資料
姓名:馮子振
生卒:1257-1314
描述:元代詩人
籍貫:湖南原攸縣
個人概述
字海栗,自號怪怪道人。原攸縣人,后遷居湘鄉。
職業生涯
元初,曾任承事郎、集賢殿待制。博恰經史、文思敏捷,下筆往往不能自休。
個人榮譽
所著《居庸賦》、《十八公賦》世稱杰作。揚州《漢壽亭祠碑記》,由蘇昌齡起句,馮子振脫草,趙孟眺書寫,后世譽為“三絕”。曾一時興發,寫就梅花詩百首,后收入《四庫全書》,即著名的《梅花百詠》。
詳細
馮子振(一二五七— — 一三四八),字海粟,自號怪怪道人、又號瀛州客。湘鄉(今屬湖南省)人,一說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恶T氏族譜》又載其生于寶祐元年(一二五三)。仕至承事郎、集賢待制。為人博聞強記而才氣橫溢;文思敏捷,下筆萬言,倚馬可待;以文章稱雄天下。
《元史·儒學傳》謂:“天臺陳孚其為詩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鑿。攸州馮子振其毫俊與孚略同,而孚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澗筆以俟,子振據案疾書,隨紙數多寡頃刻輒盡。”
著有《居庸賦》,首尾五千言,雄渾正大,閎銜鉅麗。曾與元代中峰禪師唱和,有《梅花百詠》一卷。所作散曲小令,或寫個人閑適生活;或嘆世、羨仙;或即景生情、抒懷寫志;或登臨感興,吊古傷時;多勁逸而瀟爽。
今存散曲小令共四十四首,其中四十二首均為〔鸚鵡曲〕。大德六年(一三○二)冬, 馮子振留寓京城,聽歌女演唱白賁〔鸚鵡曲〕,此曲韻險,無人和韻作新辭。因友索和,一時光發,按原韻和作四十二首, 甚為有名。元·宋景濂稱其詞“橫厲奮發”, “真一世之雄”。貫云石稱其詞“豪辣灝爛,不斷古今”(均見《陽春白雪序》)。馮子振退隱后,貫云石曾寫有《寄海粟》,以三國時的陳登喻之,可見馮子振的為人與個性。曾著有《海粟集》,今人王毅輯有 《海粟集輯存》。[1]
書法
與無隱元晦詩
《與無隱元晦詩》
行書,紙本,縱32.7cm,橫102.4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為馮子振親自揮毫贈與日本僧人無隱元晦的書跡,內容為馮子振的三首七言絕句。無隱元晦為日本豐前人,于延慶一年(西元1308年)渡元,在中峰明本處修行,于嘉歷元年(西元1326年)返回日本,并成為京都建仁寺的住持。除了本件之外,尚有其他馮子振寫與無隱元晦的書跡傳世,由此可知馮子振十分重視無隱元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