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氯乙烯
物理性質
性狀:無色透明液體,有類似氯仿的氣味。
沸點(oC,101.3kPa):31.56
熔點(oC):-122.6
相對密度(g/mL,20/4oC):1.2178
折射率(n20oC):1.4218
黏度(mPa·s,20oC):0.3302
閃點(oC,開口):-17.5
閃點(oC,閉口):12.78
燃點(oC):570
蒸發熱(KJ/mol,b.p.):26.197
熔化熱(KJ/mol):6.519
生成熱(KJ/mol,25oC,液體):25.1
燃燒熱(KJ/kg,25oC,液體):1096.64
比熱容(KJ/(kg·K),25.15oC,定壓):1.155
臨界溫度(oC):222
臨界壓力(MPa):5.20
蒸氣壓(kPa,20oC):66.0
聚合熱(KJ/mol):60.7
爆炸下限(%,V/V,28oC):7.3
爆炸上限(%,V/V,28oC):16.0
溶解性:溶于醇、醚等一般有機溶劑,能與多種有機溶劑混溶。25℃在水中的溶解度為0.021%;水在1,1-二氯乙烯中的溶解度為0.035%。
相對密度(25℃,4℃):1.4249
溶度參數(J·cm-3)0.5:16.813
van der Waals面積(cm2·mol-1):6.110×109
van der Waals體積(cm3·mol-1):41.430
液相標準聲稱熱(焓)( kJ·mol-1):-23.9
液相標準熱熔(J·mol-1·K-1):112.4
氣相標準聲稱熱(焓)( kJ·mol-1) :2.4
氣相標準熵(J·mol-1·K-1) :287.98
氣相標準生成自由能( kJ·mol-1):25.4
氣相標準熱熔(J·mol-1·K-1):66.93
作用與用途
1. 偏二氯乙烯是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液體。在水中幾乎不溶,溶于多種有機溶劑。易揮發,有毒。有自行聚合的傾向,易被空氣氧化,氧化后有氯氣、氯化氫、光氣、甲醛及過氧化物生成,同時,這種過氧化物可促使單體聚合??膳c各種乙烯衍生物(如氯乙烯、苯乙烯等)生成共聚物。故需加入阻聚劑,或用氮、二氧化碳、堿的水溶液密封。銅或黃銅有生成易爆炸的乙炔化合物的危險。
在光或催化劑作用下極易聚合,可與氯乙烯或丙烯腈等共聚。在空氣中容易與氧發生自氧化反應,生成有爆炸危險的過氧化物。過氧化物會緩慢地分解,生成甲醛、光氣和氯化氫。一般要加入少量對苯二酚、酚類、烷基胺作穩定劑。40~50℃與氯作用生成1,1,2,2-四氯乙烷。在無水氯化鐵或三氯化鋁存在下,與氯化氫反應生成1,1,1-三氯乙烷。
2. 存在于煙氣中。
性質與穩定性
1,1-二氯乙烯為基礎(至少含80%)的共聚物,可制得具有耐火性的偏氯綸。1,1-二氯乙烯與丙烯腈、丁二烯、丙烯酸酯、苯乙烯等共聚可制得各種合成樹脂。偏二氯乙烯樹脂可加工成纖維或薄膜,并可用于紙或塑料薄膜的表面涂層。聚偏二氯乙烯纖維可用于生產織物、帳篷、防蟲網、汽車坐墊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的透氣性、透濕性比其它塑料薄膜小,適用于食品包裝。與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共聚物,可用于電影膠片工業。主要用作偏氯乙烯樹脂和1,1,1-三氯乙烷的制造原料。因揮發性很大,通常不作溶劑使用。
用于有機合成。塑料制造的中間體。
合成方法
偏二氯乙烯有多種合成工藝。
貯存方法
本品應充氮氣密封于陰涼干燥處避光保存。貯存容器、管道、閥門等的材料用不銹鋼或鎳較好。
毒理學數據
毒性分級 高毒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LD50: 200 毫克/ 公斤; 口服- 小鼠 LD50: 194 毫克/ 公斤。
刺激皮膚與眼睛。吸入高濃度的蒸氣時,引起中樞神經麻痹、昏迷。長期吸入低濃度蒸氣時,對肝、腎有損害,對動物和人有致瘤作用,故使用時要注意通風。小鼠吸入致死濃度為25209.5mg/m3。嗅覺閾濃度1985mg/m3。工作場所最高容許濃度為40mg/m3(美國)。
分子結構數據
1、 摩爾折射率:20.58
2、 摩爾體積(m3/mol):79.2
3、 等張比容(90.2K):173.7
4、 表面張力(dyne/cm):23.1
5、 極化率(10-24cm3):8.15
計算化學數據
1、 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2.3
2、 氫鍵供體數量:0
3、 氫鍵受體數量:0
4、 可旋轉化學鍵數量:0
5、 互變異構體數量:
6、 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TPSA):0
7、 重原子數量:4
8、 表面電荷:0
9、 復雜度:27
10、 同位素原子數量:0
11、 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2、 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3、 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4、 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5、 共價鍵單元數量:1
安全信息
危險運輸編碼: UN 1303 3/PG 1
危險品標志: 很易燃有毒有害
安全標識:S7 S16 S29 S45 S46 S36/S37
危險標識:R11 R12 R20 R40 R23/24/25 R39/23/24/25
生態學數據
該物質對環境有嚴重危害,應特別注意對水體的污染,在對人類重要食物鏈中,特別是在魚類體內、水生生物中發生生物蓄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