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巖耳、石菌、石花、巖菇、臍衣、石壁花、石木耳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適宜肺熱咳嗽、肺燥干咳、胃腸有熱、便秘下血、頭暈耳鳴、月經不調、冠心病、高血壓等均有良好的食療效果。對身體虛弱、病后體弱的滋補效果最佳。
石耳為地衣植物門植物,因其形似耳,并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濕石縫中而得名,體扁平,呈不規(guī)則圓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絨毛。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是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滋補食品,是一種稀有的名貴山珍。黃山的石耳被稱“黃山三石”之一。我國南方、西南及陜南山區(qū)均產,為著名的“廬山三石”之一(另二石為石雞、石魚)。
1.石耳提取物對慢性醋酸型胃潰瘍12日內治愈率達100%,對組胺所致胃酸增多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石耳乙醇提取液,不論給麻醉動物靜注,還是給不麻醉的正常動物灌胃或腹腔注射都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3.近代研究石耳有明顯抗癌作用,水溶性石耳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防止癌細胞的擴散。
1.石耳干制品,用時需先用沸水,加少許鹽泡發(fā),泡軟后輕輕揉搓,將細沙除凈。然后磨去背面毛刺,以免口感糙澀。因其自身無顯味,制作菜肴須與鮮味原料相配,或用上湯賦味;
2.為名貴佳肴,石耳食用方法大致可分為甜咸兩種。甜食是用冰糖或白糖清蒸,亦可加入紅棗、蓮子、桂圓肉之類;咸食是用母雞或瘦肉(豬肉)燉、蒸或燒,每只雞或每500克瘦肉可放石耳約15克左右;
3.需要注意的是,石耳入饌,一定要與生姜同烹,否則有異味。
石耳性平、味甘,具有清肺熱、養(yǎng)胃陰、滋腎水、益氣活血、補腦強心的功效;
對肺熱咳嗽、肺燥干咳、胃腸有熱、便秘下血、頭暈耳鳴、月經不調、冠心病、高血壓等均有良好的食療效果;
對身體虛弱、病后體弱的滋補效果最佳。
民間用男子食之益精增髓,女子食后清宮易孕。
始見載于《呂氏春秋》:“果之美者……漢上石耳。”說明商代應已開始食用。《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最詳,述及其生態(tài)、形態(tài)、采集之艱險,烹制的技法,最后贊美它“滑脆鮮美,味最香甘,為山蔬第一”。除產地可以吃到鮮品外,商品均經干制,但也僅見于廬山、黃山、張家界等旅游地區(qū),城市少見。
吳瑞云:"石耳生天臺、四明、河南宣州、螢山、巴西邊繳諸山石崖上"。
李時珍云:"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采曝饋遠,洗去沙土,作茹,勝于木耳,佳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