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蜀黍、高粱米、蘆粟、桃粟、蜀秫、木稷、蘆粟、番黍、荻粱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一般人都可食用1.適宜小兒消化不良時服食;適宜于脾胃氣虛、大便溏薄之人食用;黏性較強的高粱,適宜于肺結核病人食用;2.糖尿病患者應禁食高粱,大便燥結以及便秘者應少食或不食高粱。
高粱(Sorghum vulgare,spp.),脫殼后即為高梁米,子粒呈橢圓形、倒卵形或圓形,大小不一,呈白、黃、紅、褐、黑等顏色,一般隨種皮中單寧含量的增加,粒鈀由淺變深。胚乳按結構分為粉質、角質、蠟質、爆粒等類形,按顏色又有紅、白之分;紅者又稱為酒高粱,主要用于釀酒,白者用于食用,性溫味甘澀。高粱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高粱是釀酒、制醋、提取淀粉、加工飴糖的原料。
高粱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低,屬于半完全蛋白質。高梁的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卻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以高粱為主食的地區很少發生“癩皮病”。
1.高粱米一定要煮爛,供早晚食用;高粱米可制作干飯、稀粥,還可磨粉用于制作糕團、餅等;
2.民間常用高粱米一份、甘蔗汁四份,一同放入鍋內煮成高粱甘蔗粥,具有益氣生津之作用,對老人痰熱咳嗽、口干舌燥、唾液黏涎者有食療作用;
3.高粱米或碾粉熟食,有健脾益胃、充肌養身的作用,煮粥滋養,供脾虛有水濕者食用。
高粱味甘、性溫、澀,入脾、胃經;
具有和胃、消積、溫中、澀腸胃、止霍亂、涼血解毒的功效;
主治脾虛濕困、消化不良及濕熱下痢、小便不利等癥。
高粱米忌與瓠子和中藥附子同食。
1.高粱是中國的鐵稈莊稼,有5000年歷史,也是世界四大谷物的“老四”,可以蒸飯、煮粥、磨面可以蒸食,貼餅子。高粱為粗糧,口感不太好。高粱在熱帶和溫帶許多國家都有栽培,在我國主要產于東北地區,山東、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栽培。
2.唐代藥王孫思邈稱: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櫻米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3.唐代著名食醫孟詵認為:小兒多食,令久不能行,合葵菜(又名冬葵,民間稱冬莧菜或滑萊)成瘤疾。而稷米則不可與瓠子及中藥附子同食。
4.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說: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