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藥糊灸,是從古代隔藥末灸發展而來。它主要指把藥物研末再用某些汁液調制成糊狀物,并以此糊狀物作為艾條間接灸的隔物。
隔藥糊灸
概 述
隔藥糊灸,是從古代隔藥末灸發展而來。它主要指把藥物研末再用某些汁液調制成糊狀物,并以此糊狀物作為艾條間接灸的隔物。本法在民間早有應用,如在《灸治經驗集》一書中曾記載如下一種隔藥糊灸法:用黃梔子打碎水煎取汁,加入一些生姜汁,混以面粉和石灰各一份,調成糊狀,涂于穴位上。再取薄生姜片,上置艾炷后放在藥糊上施灸。此法不僅取材不易制作繁復,而且隔物也有二層,所以臨床難以推廣。
早期多以艾炷作隔藥糊灸,由于藥糊質地稀軟而涂抹面積較大,艾炷灸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局限,所以近年來已逐步由艾條灸代替。和上述隔物灸一樣,臨床上藥糊的組方也是根據中醫辨證,用藥處方因病而異。艾條隔藥糊灸,藥糊制作較藥餅簡單,而操作又較隔艾炷灸方便,頗值得進一步推廣。
操作方法
先據病證辨證配方,稱取中藥,研成細末,放入瓶內密封保存。應用時,根據情況用下列液汁之一調制成糊狀:麻油、蜂蜜、黃酒、米醋、生姜汁等。藥糊的干稀程度,酌情而定,一般以稠糊狀為宜。選定穴位后,用壓舌板蘸取適量藥糊置于穴區,厚0.3~0.5cm,直徑2~3cm。如為神闕穴,可以藥糊填滿臍眼為度。以艾條作溫和灸或回旋灸。每次灸15~60min。灸畢,依據不同要求,可將藥糊拭擦干凈;或以橡皮膠覆蓋藥糊上,24小時后(亦可保持到下次施灸前)除去。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7~10 日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主要用于支氣管炎、哮喘、脘腹疼痛、腸激惹征、小兒口瘡以及保健灸等。
注意事項
1.作為隔物的藥糊,要求現調制現使用,保持新鮮。尤其是以酒、醋、姜汁等調制的,更不宜擱置過久。
2.由于藥糊易改變形狀,須囑患者盡量保持原來體位,對體位易改變的部位,可預先在藥糊上覆蓋一層膠布以固定形狀。
3.小兒患者如用艾炷灸有困難時,可改用艾條可溫灸器隔藥糊懸灸。
臨床應用
1.氣管炎及哮喘
取穴:分為三組。① 大椎、肺俞、命門;② 章門、關元;③ 足三里、關元。
治法:
灸藥制備:將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三種藥物,等量研成細末取三份;再將元胡、細辛、甘遂三藥等量研末取一份,混合后拌勻,用蜂蜜調成糊狀,備用。
用法:在每年夏季灸治。其中初伏取第一組,中伏取第二組,末伏取第三組。在每伏所取的腧穴上外敷上述調和好的中藥藥糊,用艾條或固定式艾條熏灸器置于腧穴上,作隔藥糊灸,每次施灸一個小時,隔日 1 次 。每伏為一療程,共灸治三個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58例,結果:臨床控制10例,顯效28例,好轉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8%。
2.慢性胃腸病(脾虛證)
取穴:神闕。
治法:
處方一
灸藥制備:將附子、木香、丁香、胡椒、小茴香、吳茉萸、白芷、續斷、乳沒、肉桂等各適量,共研細末,另加冰片適量拌勻,密封備用。
用法:用時,以黃酒將藥末調成糊狀敷臍,取艾條點燃置于臍上3cm施以溫灸,每次灸20~30min,隔日1次(癥狀明顯者每日1次),6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胃腸道藥物。
處方二
灸藥制備:五靈脂、乳香、沒藥、夜明砂、小茴、白芷、木香、胡椒、丁香、吳茱萸、附子、肉桂等各適量,共研細末加冰片適量密封備用。另用以上藥末20g加10g艾絨混勻塞進直徑為10cm的藥袋中,套入自制腹帶內。
用法:用黃酒將藥末調成糊狀敷臍,取艾條點燃于臍上懸灸,每次20~30min,隔日1次。其余時間令患者將腹帶系于腹部,藥袋對準臍眼。療程為45日。
療效:
以處方一,對37例慢性胃腸病脾虛證患者進行了隔藥糊灸治療,結果表明脾虛見證積分值明顯下降,顯效20例,好轉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觀察了該法對胃電的即時效應及治療前后變化,隔藥糊灸對胃電頻率無明顯影響,對胃電幅值呈調整作用,灸后胃竇、體部低幅波升高,高幅波降低。將胃電節律視其好壞分為Ⅰ、Ⅱ、Ⅲ類型,隔藥糊灸使Ⅰ類節律出現率上升,Ⅲ類節律出現率降低。表明熏臍灸有改善胃電節律紊亂的作用。此調整過程與臨床胃腸道癥狀減輕呈平行關系。說明本灸法的健脾和胃作用與胃電調整過程有關。
以處方二對103例中醫辨證為脾虛證的慢性胃腸道疾病患者進行觀察。隨機分為隔藥糊灸組、敷臍組(僅佩戴藥袋而不施艾灸,但囑患者隔日熱敷1次,熱敷時間同隔藥糊組)。和艾灸組(灸臍部時,取浸有黃酒之藥棉填臍眼,溫灸時間同隔藥糊組。佩戴未灌藥物但規格與隔藥糊組相同的棉袋)。結果隔藥糊組總好轉率為94.59%、敷臍組77.08%、艾灸組27.78%。經對照觀察發現:藥物敷臍主要改善脾虛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艾灸偏于提高機體免疫力;而隔藥糊灸兼有兩者的作用。這說明隔藥糊灸療可強壯脾胃、堅固元氣,其抗衰保健作用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3.腸激惹綜合征
取穴:神闕、足三里。
治法:
灸藥制備:藥物根據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合四神丸(《證治準繩》)的原方按比例配制,混合后共碾細末,取適量,用溫水調成糊狀,以不四溢為度,備用。
用法:患者取仰臥位,暴露神闕穴和足三里穴。神闕穴作隔藥糊灸:以臍眼為中心敷藥,直徑約3至4cm.肥艾條作溫和灸或回旋灸。亦可上置中空相應藥糊面積之木墊,再將特制灸器(艾條點燃放入其中)置于木墊上,固定施灸。(此法較繁復,可改用溫盒灸)。每次治療30min,以神闕穴局部潮紅濕潤為度。足三里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2min留針,辨證屬陽虛較甚者可加艾條溫針處理。上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2療程。
療效:共治32例患者,結果:顯效19例,好轉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9%。
4.神經根型頸椎病
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阿是穴(根據X線、CT提示的病變頸椎或壓痛點)。
配穴:大椎、肩井、懸鐘、中渚。
治法:
灸藥制備:將生川烏、獨活、秦艽、川椒各、地龍、白花蛇、紅花各10g,桑寄生15g,川芎6g,細辛3g。并研細未,儲瓶備用。
用法:以主穴為主,酌加備用穴。取藥粉適量,用38度白酒調成糊狀,平鋪于一寸見方醫用紗布上.再將藥糊貼于所選穴位,膠布固定,并用艾條懸灸其敷藥處約10~15min。灸畢,保留藥糊于穴區,敷藥約2~4小時后取下.每周治療2~3次,一般10~15次1療程。
療效:共治60例患者,結果:治愈20例,好轉3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
5.腹痛
取穴:神闕
治法:
灸藥制備:用自擬溫中止痛方,取附子、干姜、白術、云苓、枳殼、扁豆、木香各藥等分,研成細末,臨用時以酒調成糊狀。
用法:先將神闕消毒后,取藥糊適量填入臍中,以填滿臍窩為度,上貼膠布。再用艾條行隔藥糊灸,每次灸15~20min。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
療效:本法用于兒童功能性腹痛,共治36例,33例治愈,治愈率達92%。
6.小兒口瘡
取穴:神闕
治法:取細辛、吳茱萸各3g,丁香、肉桂各2g,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涂填臍眼。用艾條懸灸或將艾葉捏成直徑2cm、高1.5cm的圓錐形艾炷,置于藥糊上,點燃上頭,令其自燃至患兒感覺溫熱或發燙時易換,艾條灸10~15min或艾炷灸5~7壯。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次,重者加灸1次。
療效:共治34例,結果均治愈。治愈率達100%。其中灸1~3次者24例,4次或以上者10例。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建媛。三伏灸治療氣管炎及哮喘58例療效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 1996;12(9):32。
[2]易受鄉等。熏臍灸健脾作用的臨床研究 中國針灸 1994;14(5):36。
[3]張英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 上海針灸雜志 1997;16(3):3。
[4]趙艷玲等。穴位敷貼加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 2000;16(7):15。
[5]謝堅等。隔藥灸神闕治療腸激惹綜合征 針灸臨床雜志 2000;16(7):51。
[6]程懷孟。中藥敷臍加艾灸治療兒童功能性腹痛 中國民間療法 199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