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散灸法,又稱斑蝥灸。系以斑蝥粉敷貼穴位或患部,使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達到治療全身疾病的目的一種中醫外治法。斑蝥,又名斑毛、斑貓。臨床所用的是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的干燥蟲體。
斑蝥敷灸
概 述
斑蝥散灸法,又稱斑蝥灸。系以斑蝥粉敷貼穴位或患部,使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達到治療全身疾病的目的一種中醫外治法。斑蝥,又名斑毛、斑貓。臨床所用的是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的干燥蟲體。早在《醫宗金鑒》就有用斑麝丸(斑螫、麝香研末白酒調丸)貼灸治療咽喉腫痛的記載。《衛生鴻寶》也有用斑蝥散貼灸治療風寒濕痹的記述,稍后的《外治壽世方》提到:瘧疾“斑毛一個用膏藥貼于印堂,須早一日貼,一周時即效”。現代還在此基礎上加入不同的中藥,進一步提高療效。其作用機理主要在于斑蝥灸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對調整內分泌腺的功能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方法
將斑蝥若干研成細末備用。取約 10mm × 10mm見方的膠布,中央剪一直徑6mm左右的圓孔,敷貼在所選的穴區上,取斑蝥粉0.05~0.08g或少許,放在孔中,外用膠布固定,患者不可隨便取下。一般貼膏藥后約4~6小時左右,局部即成灼熱,待10~15min后從藥膏上方輕輕揭開,皮上有芝麻大無色透明的小水泡3~5個,即可將藥膏撕去,在揭膠布時不可將水泡弄破讓水泡自然吸收結痂。約3~5日后,痂皮自行脫落而無任何瘢痕。變可待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消毒三棱針在水泡上針孔放水l~2次后,即逐漸結痂愈合。同一穴區6~7日后可進行第2次治療。一般7~10次為一療程。亦可用斑蝥浸于醋中或浸于95%乙醇中,10日后取液,涂抹穴區或病所。
主治病證
斑蝥灸對灸治療內、外、兒、皮膚、五官等科多種疾病均有一定療效。對銀屑病、頭痛、周圍性面癱、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黃疸、胃痛、小兒咳喘、痛經等療效更務確切。
注意事項
1.斑蝥含有斑蝥素,有劇毒,禁止口服,敷藥、時防止誤入口、眼內。另外皮膚過敏及皮膚潰瘍患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及年老體弱者禁用。
2.貼藥后不能在強烈日光下曝曬,睡覺時必須伏臥、側臥,防止損傷灸處而感染。倘若無意將水泡擦破,切不能包扎,可涂點紫藥水或用消炎粉外撲,暴露局部,1~2日自愈。
3.適當休息,忌服生、冷、辛辣、海味等刺激物。
臨床應用
1.頭痛
取穴:太陽。
治法:
灸藥制備:取斑螫一只,焙干去爪翅,研為細末;生姜適量取汁,面粉少許,三味調為糊狀,備用。
灸療方法:選患側穴區,即左側頭痛貼左太陽穴,右側頭痛貼右太陽穴,全頭痛貼雙側太陽穴。取白棉布剪成如銅錢大塊。將斑螫糊攤于布塊上,約3mm厚。貼后臥床休息3~4個小時后,將此敷布輕輕揭去,可見皮膚上隆起小水泡。小水泡不宜刺破,使其自行吸收。一旦水泡破潰,勿使泡內液體流入眼內,以免傷及眼睛。一周敷貼 1 次,3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25例,均為曾用它法未效而來者。年齡為7~71歲,病程在3日~18年。用本法治療后,臨床痊愈(頭痛完全消失。隨訪一年內未復發者)284例;有效(頭痛減輕,發作次數減少,一年內未加重者)41例。有效率為100%。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地倉、下關、太陽、頰車。
治法:
方法一:取斑蝥3只、巴豆3枚、(去殼),研粉,用植物油調成糊狀,將藥物涂于無菌敷料上約5分硬幣大小,敷于地倉及下關穴部位;醫生用手指牽拉患側顏面不同部位,觀察鼻唇溝稍移向患側,或手指牽拉太陽穴附近,觀察眼裂閉合至最小時,以指壓處定為貼藥部位,療效更佳。敷藥后夏秋季保留5小時,冬春季保留8小時,去敷料后即可見大小不等之水泡,待其干燥結痂脫落即可。
方法二:取斑蝥1~3個,巴豆2~3粒、麝香0.02g、鮮柳枝頭(帶葉3~5片)1枝、鮮生姜(約5~10g)、共搗為泥、貼于患側下關或太陽及頰車穴、當貼藥處有熱性剌痛感時即將藥物除去,起水泡后可用消毒針頭剌破。
方法三:取斑蝥1枚(去頭、足、翅,成人用蟲體大者,兒童用蟲體小者),生姜5g,麝香0.25g,鮮帶皮柳棍1段(約長30cm,直徑2cm左右),將上3味用鮮柳棍放入乳缽內共搗如膏狀,置于5分硬幣大小之圓型軟塑料布上,再置于傷濕解痛膏或麝香壯骨膏粘性面正中,敷貼于患側面部之頰車穴至下關穴處,然后以紗布敷料覆蓋固定。敷貼后6~10小時左右,局部有輕度燒灼感,逐漸起透明之豆大或指頭大小水泡,不需作任何處理,多可自行吸收。以后口眼歪斜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痊愈。
每隔7~10日貼灸1次。
療效:144例經貼藥后治愈138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6%。
3.梅核氣
取穴:天突、曲池。
治法:本膏用斑蝥3g,全蝎、蜈蚣各1 g,冰片0.5g,共研細末加適量凡士林調成糊狀備用。用時用小竹簽取本品如火柴頭大小于小塊膠布中央貼敷于天突、單側曲池穴,每次貼3日。配服中藥理咽湯。
療效:共治100例,結果:治愈67例,顯效14例,好轉1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0%。
4.額竇炎
取穴:印堂。
治法:將斑蝥研成細末備用。取約 10mm× 10mm見方的膠布,中央剪一直徑約6mm的圓孔,敷貼在印堂穴上,取斑蝥粉0.05~0.08g或少許,放在孔中,外用膠布固定,患者不可隨便取下。4~6小時后局部出現無色透明的小水泡,24 小時后揭去膠布,在揭膠布時不可將水泡弄破,讓水泡自然吸收結痂。約3~5日后,痂皮自行脫落而無任何瘢痕,6~7日后可進行第2次治療。8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一個療程。
療效:共治30例,結果:痊愈25例,顯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
5.關節痛
取穴:阿是穴(痛點)。
治法:
灸藥制備:取雄黃、斑蟊各30g,研成細粉用蜂蜜適量拌成糊狀,再入麝香10g拌勻,裝瓶備用。
灸療方法:用1寸方膠布,正中放米粒大小藥糊,貼敷于局部穴位或痛點上。每次貼4~8點,全身關節痛點可貼20點。藥糊不可涂得太多,避免起泡大引起疼痛。貼后2~4小時有熱和剌痛感,8~12小時起泡,起泡直徑>3cm,疼痛劇烈時,可挑破放液涂紫藥水,須待水泡愈合之后方可復貼。3~5日灸療1次。
療效:共治398例,結果:治愈27例, 顯效184例,有效167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95.93%。
6.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阿是穴。
治法:
灸藥制備:方一:取斑螫38%,白芥子20%,生川烏15%,干姜15%,花椒12%,曬研細未,貯藏備用。方二:用雄黃、斑蝥各30g,研成細粉用蜂蜜適量拌成糊狀,再入麝香10g拌勻,裝瓶備用。
灸療方法 :上述二方任取其一。第一方用法:取6cm×6cm膠布將藥末呈圓形攤于膠布上,直徑約3cm,厚約0.8mm,貼于疼痛最明顯的關節部。,每次貼3~4張(不宜多貼),每個關節須貼2~3次,才能鞏固療效。一般貼藥后約4~8小時,局部即感灼熱,待過30min左右從膏藥上方輕輕揭開,若皮膚上有芝麻大的小水泡5~8個,方可將膏藥撕去,待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針刺孔放水l~3次,即逐漸結痂而愈。第二方用法,在膠布中置米粒大藥糊痛點。每次貼4~8點,全身關節痛可貼20多點。一般5~7日貼藥1次,不計療程。
療效:共治598例,結果:痊愈296例,顯效184例,有效273例,無效45例。總有效率為92.3%。
7.急慢性腰損傷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腎俞、大腸俞、委中。
治法:
灸藥制備:取斑蝥、白芥子、雄黃等分,研為細末,混勻,裝瓶備用。依病情輕重,每次取1~3個穴位貼灸。用時取適量藥末加蜂蜜少許調成膏狀,以上穴為貼敷于所選穴點,24小時去除敷貼物,可見局部出現蠶豆大水皰,以無菌針頭刺破水皰,放出積液,外涂龍膽紫即可。必要時3~4日后可重復治療。
療效:共治37例,均獲愈。其中34例經貼敷1次即治愈,余3例貼敷2次治愈。
8.肩周炎
取穴:肩髃、天宗、肩井、巨骨、肩貞、肩前、曲池、條口。
治法:每次選2~3穴,均為患側,穴位可輪流取用。將斑蝥研為細末,取0.01或0.02g用蒜汁調合成餅置于穴位上,膠布蓋貼。一般4~9個小時去藥,局部可發紅起泡,若未見水泡則再貼灸1次。每周灸治1次。
療效:共治40例,經治1~3次后,痊愈29例,顯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
9.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將斑蝥與雄黃按1:3比例混勻研末裝瓶備用。使用時以斑雄粉少許調入適量蜂蜜如綠豆大小厚糊狀。在患側肱骨外上髁至橈骨頸間找出最明顯的壓痛點即阿是穴,把調好的藥物敷于其上,然后用膠布固定,8~24小時起泡后揭去膠布。如局部水泡較小者,5~7日后可自行吸收。水泡較大者可用消毒三棱針穿刺排液,并用消毒紗布覆蓋,以防感染。1周后創面愈合可重復治療。
療效:共治50例,結果:痊愈41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10.痛經
取穴: 關元、中極穴。
治法:用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極細末,以50%二甲基亞砜調成軟膏。取麥粒大小放于膠布上,貼于關元穴或中極穴,兩穴交替使用。一般貼3小時揭去藥膏,出現水泡。可按上述方法處理。每次經前5日貼第1次,月經始潮或始覺腹痛則貼第2次。兩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
療效:共觀察82例,治療1個療程后,顯效56例,有效1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0.2%.
11.小兒咳喘
取穴:
主穴:分為二組。(1)大椎、定喘、風門、肺俞。(2)大椎、筋縮、肺俞、心俞。
配穴:痰多咳不出加豐隆,納少加足三里,喘重加膻中。
治法:
方法一:藥物制備。(1)藥物組成:斑蝥45%,雄黃45%,麝香10%,蜂蜜適量。(2)制法:將潔凈的斑蟊研成粉末,再加入雄黃,麝香共研均勻,裝瓶加蓋密封備用。取第一組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用時將斑麝香粉,以蜂蜜調成糊狀(米粒大小)放在1寸見方膠布中間(注意:操作者在拌藥糊接觸皮膚時應立即洗去),貼在穴位上,每次不能超過5~7穴,7~14日貼1次,3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7~14日。貼后8~12小時出現水泡,局部發熱,并有脹痛感覺,過2~3日癥狀減輕,皮膚發癢,5~6日可撕下膠布涂紫藥水即可。患兒貼后,3日內勿洗操以防感染。
方法二:灸藥制備。用斑蝥38%、白芥子22%、生川烏20%、生花椒20%,4味共研細末和勻貯藏備用。另用砒石少量研末另貯。取5cm×5cm膠布6塊,將藥粉攤于膠布上,呈圓形,約五分硬幣大,厚約0.8mm,再加砒石粉0.03g(不能太多,否則易傷皮膚),撒于藥粉的中間即成。 灸治方法:每年小暑到處暑期間灸療。取第二組穴,四穴分三次取,第一次取大椎、筋縮;第二次取雙側肺俞,第三次取雙側心俞。將藥膏6張分3次貼于背部穴位處。一般貼膏藥后約4小時左右,局部即成灼熱,待10~15min后從藥膏上方輕輕揭開,皮上有芝麻大的小水泡3~5個,即可將藥膏撕去,待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消毒三棱針在水泡上針孔放水l~2次后,即逐漸結瘢而愈。7日貼1次,每次貼2張,3次為1個療程。病情嚴重者需連續貼2~3年。
療效:共治療469例,結果:治愈238例,顯效85例,有效131例,無效15例。有效率為93.8%。
12.鼻炎
取穴:
主穴:印堂。
配穴:內關。
治法:一般僅選印堂穴,如過敏性鼻炎治療效不顯時可改用內關。取生斑蟊1味去足翅,炒酥研末過篩,裝瓶備用。或以白芥子、斑蝥共為細面,醋調軟膏,裝瓶密閉備用。灸療時,可直接置少許斑蟊粉,亦可以適量水,醋或蜂蜜調為糊狀或取白芥子斑蝥藥膏如桐子大。患者擦洗干凈后,取小塊膠布,于其中心處剪一黃豆大小的孔并貼于印堂穴,將藥直接置于小孔內,外以膠布貼蓋,24小時后去掉。如穴區起泡,暫停敷灸,注意讓水泡自然吸收。5~7日治療1次。
療效:共治各種鼻炎1088例,經1~7次治療,痊愈805例,顯效127例,有效92例,無效59例。總有效率為92.5%。其中,對單純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有效率在97%以上;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竇炎有效率分別為84.3%和72.1%。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圣文。天灸治療面癱56例 浙江中醫雜志 1997;32(1):20。
[2]咸鳳鳴。斑蝥粉發泡灸印堂穴治療額竇炎30例 中國針灸1998;18(9):548。
[3]李造坤。斑螫糊敷貼太陽穴治療 中國針灸 1993;13(5):52。
[4]王志芳。藥灸、發泡療法治面癱 新中醫 1985;17(5):34。
[5]龔孝純。斑麝泡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痛498例 中國針灸 1990;10(2):14。
[6]張伯平。斑芥膏貼治風濕性關節炎300例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1998;(4):19。
[7]廖勝皇。發泡療法治療急慢性腰損傷 中國民間療法 1998(6):8。
[8]諸曉英。天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50例 中國針灸 1997;17(12):733。
[9]王祥福。斑蝥大蒜汁發泡治療肩周炎40例 陜西中醫 1989;10(7):318。
[10]施亞萍。發泡膏治療痛經82例臨床觀察 北京中醫 1990;(5):28。
[11]龔孝純。斑麝泡灸法治小兒咳喘病484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85;5(4):18。
[12]季德兵。冷灸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 湖北中醫雜志 1999;(7):330。
[13]艾清源。斑蝥膏穴位發泡加服理咽湯治療梅核氣100例小結 福建醫藥雜志 1980;(6):20。
[14]葉長青。斑蟊灸治療鼻炎670例 上海中醫藥雜志 1990;(2):18。
[15]宋文娟。穴位敷藥治療過敏性鼻炎169例 針灸臨床雜志 1998;14(6):40。
[16]李志輝。斑蝥散貼灸的臨床運用 中國民間療法 1995;(2):12。
[17]李清華。穴位敷藥治療過敏性鼻炎169例 新疆中醫藥 1999;(2):26。
[18]史正耀。中藥天灸治療變態的反應性鼻炎80例 中醫外治雜志 199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