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藥末灸法,在古代醫籍中有類似記載,但多為單味藥物,如隔白附子灸 。
隔藥末灸
概 述
隔藥末灸法,在古代醫籍中有類似記載,但多為單味藥物,如隔白附子灸,“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本草綱目》)。近代醫家則多用復方中藥。在方法亦 有改進,有的采用直接隔藥末灸,有的則在藥末上覆一層膠布或姜片再灸。治療的范圍也有所擴大。
操作方法
先據病證制作各類藥末,如:哮喘用麻黃、細辛、干姜、桂枝等,風濕痹痛用丁香、肉桂、川芎、三七等,脘腹疼痛用香附、延胡索、烏藥、丹參等,防病保健用黨參、當歸、黃精、黃芪等。烘干研成極細末,過200目篩,裝瓶密封備用。隔藥末灸在具體操作上可分為二種。
1.隔藥末灸法 選定穴區,據癥選用藥物。在所選穴區上分別鋪一層厚約1cm,直徑2cm左右的藥末。以小壯艾炷施灸,患者覺燙即用鑷子夾去。亦可在藥末上蓋上一塊厚約0.2~0.3cm的新鮮老姜(可以粗針在生姜上剌 幾個孔)。以中壯艾炷施灸。每次灸3~5壯。7~10次為一療程。
2.隔藥末貼敷灸法 選定穴區,據癥配制中藥末,分別在各穴區薄薄鋪上一層,直徑約2~3cm,厚約0.2~0.3cm 。如為神闕穴,其厚度以填滿臍孔為宜。再剪一塊2~3cm見方的橡皮膏覆蓋粘貼在藥末上。然后,將小或中壯艾炷置于橡皮膏上,點燃施灸,待患者難以忍受時,用鑷子除去,另換 1壯,一般灸3~5壯。再敷貼24小時后,將橡皮膏及藥末一起除去。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腱鞘炎、關節炎、泄瀉、腹痛及用于保健灸等。
注意事項
1.藥末直接鋪灸時,應注意鋪得平整,以免艾炷放置不穩。小兒及皮膚較嫩的部位可鋪略厚一些,以避免燙傷。
2.隔藥末貼敷灸,施灸時要注意避免將膠布燒焦。如操作不熟練,可改用艾條溫和灸法。
臨床應用
1.甲狀腺機能減退癥
取穴:腎俞、脾俞、命門。
治法:上穴均取,雙側同用。用溫補腎陽的中藥粉鋪在穴位上,厚1cm,以直徑4cm之艾炷,在藥粉上施灸,每穴3~5壯,患者覺灼熱難忍時易炷,以局部出現潮紅為度。每周3次,4個月為1療程,一般治療4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7例。結果:基本控制3例(其中,特發性黏液性水腫2例,放射性核素碘化療后1例),好轉2例(均為垂體功能低下所致),無效2例(特發性黏液性水腫,甲狀腺術后各1例)。總有效率71.4%。
2.脾虛證
取穴: 神闕
治法:
灸藥制備:取黃芪、黨參、丹參各15g,當歸、白術、白芍、枳殼、生姜末各10g,升麻、柴胡各6g、食欲減退者加雞內金10g;大便溏加焦六曲10g;婦科病加肉桂3g。上藥(除生姜外)焙干,共研細末,備用。
用法:取藥末10g左右填滿臍孔,鋪平呈圓形,直徑約2~3cm,用膠布覆蓋固定;以1.5cm長艾條段置于其上,行隔藥末灸3壯(為避免燒焦膠布,可在艾段與膠布之間放1圓形金屬蓋),以局部出現紅暈為宜。每日灸1次,灸后敷藥不去掉。隔3日換藥1次,1月為1療程。
療效:共治36例,結果全部有效。臨床痊愈28,有效8例。
3.腱鞘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在患側壓痛最顯著處撒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研末)少許,再放上生姜片(如1分硬幣厚,中間用針刺6、7個小孔),姜片上置艾炷點燃,連灸3~5壯。以局部出現深紅暈而不起泡為宜。配合針刺,拇指腱鞘炎取合谷或魚際,針尖剌向患處;橈骨莖突腱鞘炎取陽溪、列缺或局部痛點。灸法每日1 次,針法可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35例患者,結果:痊愈33例,好轉2例。有效率為100%。
4.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太溪。
治法:
灸藥制備:麝香1g,樟腦10g,血竭、兒茶、川烏各3g,共研為末。備用。
用法:患者取仰臥位。上穴同取,其中壓痛點用隔藥末灸法。先取適量藥末鋪于穴區,將藥物艾條剪成1.5cm長置于藥末上點燃,灸至以患者能忍受,局部出現紅暈為度。太溪穴則用小米粒大之艾炷直接灸3壯,灸畢貼淡膏藥。隔藥末灸,每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日。
療效:共治50例,結果,痊愈32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3例。其總有效率94%。
5.急性軟組織損傷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和壓痛點)。
治法:每次取2~4穴。在取穴部位,按摩輕度充血或梅花針輕叩剌至充血;然后取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0.5g置穴位上,膠布固定;用艾條雀啄灸法灸穴區2~3min,,每日 1 次。2~3日換膠布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41例。痊愈22例,有效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1%。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大翠。皮剌貼灸治療急性腰腿創傷 四川中醫 1986;(6):15。
[2]邵偉文。艾灸治療甲狀腺機能減退癥的臨床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1984;3(3):14。
[3]王世彪。隔藥灸臍法治療小兒口瘡34例 遼寧中醫雜志 1989;13(10):38。
[4]李美琪。丁桂散隔姜灸治療腱鞘炎35例 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8;(4):45。
[5]王玉順。灸治小兒腹瀉 浙江中醫雜志 1988;23(5):45。
[6]車秀英。藥灸神闕穴的臨床應用體會 浙江中醫雜志1988;23(12): 549
[7]馮文華。隔藥灸治療網球肘50例 陜西中醫1985;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