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面餅灸
概 述
隔面餅灸,在我國古代醫(yī)藉中,最早亦見于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內(nèi)載治療惡瘡:“面一升作餅,大小覆瘡,灸上令熱,汁出盡差。”明代醫(yī)家萬密齋,用此法治痢疾,面餅的制作上略有區(qū)別,采用以醋和面的方法“用麥面以好米醋和成薄餅,敷在臍上,用艾薄薄鋪于餅上,燃之。”現(xiàn)代還采取加用姜、蒜等物制作成面餅作為隔物,使治療范圍有進一步擴大。
操作方法
有二種方法。
1.取白面適量,用陳醋和成直徑3cm,厚約0.5cm的薄餅,以拇指大的艾炷隔餅灸之。覺燙易艾炷,每次4~5壯。多取阿是穴(患處)和神闕穴。
2.取嫩生姜或大蒜適量,將其盡量搗爛,加入白面和成面餅。厚約0.5~0.8cm,直徑3~5cm。施灸時,可先在穴區(qū)鋪一厚紙,在紙上放面餅。可用特大壯艾炷(重25~30g)點燃灸治。每次1~2壯,隔3~5日1次。
主治病證
上述第一法多用于癰疽、痢疾等,第二法臨床上用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證。
注意事項
1.用第一種方法時,應多準備若干新鮮面餅,以備灸至餅干時更換。
2.用第二法時,由于艾炷較大,要注意避免灼傷,如患者覺燙不可耐,可將面餅略抬高。
臨床應用
功能性子宮出血
取穴:關(guān)元。
治法:取生姜60g搗爛,與面粉適量,調(diào)和成約1.5cm厚,直徑較艾絨球大3cm的圓形姜餅 。施灸時,先在關(guān)元穴上鋪0.5cm厚脫脂棉層或衛(wèi)生紙,其上置姜餅。再取艾絨30g捏緊呈圓錐狀,放于姜餅正中點燃,每次約灸30min,以局部出現(xiàn)紅暈為宜。隔5日灸1次。5 次為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16例,結(jié)果:痊愈(血止、月經(jīng)周期恢復正常,半年內(nèi)不再復發(fā))10例;有效(出血量減少,月經(jīng)周期大致正常)4例;無效(出血量無改變)2例。總有效率為87.5%。
主要參考文獻
[1]汪秀巖。孫思邈灸療的臨床應用 針灸臨床雜志 1997;13(3):38。
[2]鄭玉蘭。隔姜面餅灸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16例 針灸學報 199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