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姜敷灸法,是現代針灸工作者在蒜泥敷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冷灸法。
蔥姜敷灸
概 述
蔥姜敷灸法是現代針灸工作者在蒜泥敷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冷灸法。蔥、姜,一般用于艾炷或艾條的隔物灸,蔥姜敷灸則是將二者混合搗爛成泥后,敷貼于穴區,剌激穴區皮膚而達到治療作用。蔥姜敷灸,與蒜泥敷灸相比,對皮膚剌激較溫和,故可用于面部等皮膚嬌嫩的部位。當然本法目前應用的病種還不多,有待進一步實踐。
操作方法
灸藥制備
根據不同病情,取生蔥白,鮮生姜(以老姜為佳)各若干g。先將蔥白剝去老皮與去皮鮮姜混合砸成糊狀,放入容器內,可以保鮮紙覆蓋密封備用。
具體操作
治療時,可將蔥姜糊直接涂敷于穴區或涂于消毒紗布上,再貼敷于穴區。敷貼后局部皮膚可呈紅色,后變褐色,數日后消退。敷貼時間較長時,可出現水泡,水泡多可自行吸收。不留下瘢痕。本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主治病證
三叉神經痛、面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證。
注意事項
1.在面部穴區施灸時,盡量避免引起水泡。如出現水泡,要小心護理,防止感染。
2.蔥姜應取新鮮,且以現制現用為佳。
臨床應用
1.支氣管哮喘
取穴:阿是穴(足心)。
治法:取鮮蔥白50g、鮮生姜15g,共搗爛如泥;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10~15min,外敷雙側足心(范圍包括涌泉穴,及偏第4、5跖骨處),面積約4cm×4cm,厚1~2mm,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次日起床時除去,每晚1次,2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7日。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本法緩解支氣管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2.三叉神經痛(面痛)
取穴:太陽、四白、頰車、下關、迎香、地倉。注:可根據疼痛的部位而選穴。
治法:用生蔥白250g,鮮生姜250g。先將蔥白(剝去老皮)與鮮生姜(以去皮、老姜佳)混合砸成醬放入碗內,上蓋六層紗布(紗布必須放在新汲水內泡后,濕度適宜,蓋于醬的表面備用),以防干燥(夏天可放入冰箱內保鮮,能用2~3日,冬天不能太涼,涼時可略加溫)。備用。
治療時將蔥姜醬涂在2平方cm的紗布內,貼在穴位上(貼以前先把選穴刺一針),抹醬的厚度約0.5cm。不必固定,若醬干后,局部仍痛不止,可揭掉干的再敷上一層,其痛即可減輕。敷醬后局部皮膚呈紅色,后變褐色(如色素沉著之樣),重時局部可引起水泡如燙傷樣(水泡上可涂芝麻油保護傷面以防感染),但很少見,大部分患者面部皮膚僅是有點紅,其余無副作用。輕者隔日1次,重者1日1次。停灸2日,繼續下一療程。。
療效:一般需治療3個療程。本法對三叉神經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清波。蔥白生姜外敷足心治療支氣管哮喘 中國民間療法 2000;(7):24。
[2]鄭作禎。蔥姜醬穴位貼敷治療面痛14例中醫外治雜志 199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