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灸,用毛茛科植物毛茛新鮮全草搗爛后外敷的一種外治法。
毛茛敷灸
概 述
毛茛灸,用毛茛科植物毛茛新鮮全草搗爛后外敷的一種外治法。本法在《本草綱目》已有記載,并將其別名稱之為“自灸”。《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主瘧,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縛臂上。和子姜搗涂腹,破冷氣。”現代臨床,不僅應用單味敷灸,也用毛茛與他藥合用敷灸,通過較大樣本觀察,表明對某些病證有較為確切的效果。
操作方法
灸藥制備
取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Thunb)的新鮮全草,采摘其葉子若干,揉搗成泥。亦可加用其它藥物一起共搗。制成如分幣大小的藥餅。備用。
具體操作
選好穴區后,將藥餅貼敷在穴區,外以醫用膠布或塑料薄膜覆蓋固定。敷灸過程中,初時,患者感到局部熱辣,皮膚潮紅,最后可出現水泡。敷貼時間一般為1~1.5小時,最長不宜超過6小時。每次可敷灸1~2 個穴區。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同一穴區宜隔7~10日后再貼。
主治病證
急性結膜炎、瘧疾、風寒性關節炎、支氣管哮喘、肝炎待病證。
注意事項
1.水泡較大時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吸盡泡內液體,包扎,防止感染。
2.發泡后,局部可有色素沉著,日后會自行消退。
臨床應用
1.支氣管哮喘
取穴:大椎。
治法:將新鮮的毛茛及天文草各3~5葉,搗泥,姜汁調勻,做成藥餅。貼敷大椎穴,使起水泡。待水泡自然吸收后,約10日左右貼灸1次,3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100例,結果: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半年內未復發)22例;顯效(發作次數減少,發作持續時間明顯縮短)41例;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但發作次數不減)3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0%、
2.急性乙性肝炎
取穴:
主穴:內關。
配穴:肝俞、膽俞。
治法:用鮮毛茛(全株),斑蝥等數味中草藥適量搗爛(下簡稱斑蝥合劑),敷灸一側內關穴。若患者堿性磷酸酶超過90以上者加敷灸配穴。再以經過消毒的食品包裝袋壓上固定(防揮發、流失),注意保暖。敷灸6小時左右取掉敷藥,刺破水泡放盡黃水即可。同時靜脈滴注“強力寧”,20~80ml/日。28日定為1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重癥除外。
療效:共治療128例,結果:顯效101例(黃疸型10O例,無黃疸型1例);有效20例;肝功化驗正常,HBsAg滴度約有不同程度下降,老三陽(1、3、5)變為“抗HBs+”或HBe+”者11例;余(-),僅堿性磷酸酶稍高者9例。無效7例(黃疸型6例,無黃疸型1例)。總有效率為94.5%。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品三。天灸大椎穴治療支氣管哮喘100例 中醫雜志 1980;21(10):18。
[2]周金階。穴敷為主治療急性乙肝128例 中醫外治雜志 19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