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藥餅灸,又稱藥餅。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單味中藥或加1~2味輔助中藥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藥餅灸,如上述的隔附子餅灸等;另一類系指將復方中藥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賦形劑制成小餅狀,并隔此藥餅用艾炷灸或艾條灸的一種間接灸法。
隔藥餅灸
概 述
隔藥餅灸,又稱藥餅。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單味中藥或加1~2味輔助中藥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藥餅灸,如上述的隔附子餅灸等;另一類系指將復方中藥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賦形劑制成小餅狀,并隔此藥餅用艾炷灸或艾條灸的一種間接灸法。本節(jié)專指后者。隔藥餅灸起自何時已不可考,據(jù)明代袾宏《竹窗隨筆》載:“近有僧行灸法者,其法和藥作餅,置艾炷于其上而燃之,云治萬病。此不知出自何書,傳自何人。”古代藥餅,多取用辛溫芳香藥物制成,以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的作用。現(xiàn)代,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無論是藥物的組成,施灸的方法及治療的范圍等。一般而言,從已有的臨床看,因藥餅所含的藥物成分不同取的穴位不同治療的疾病也不同。但其機理研究尚有待進一步深入。
【操作方法】
1.藥餅的分類:現(xiàn)代,隨著隔藥餅灸的應(yīng)用范圍擴大,臨床上出現(xiàn)多種藥餅。大致可分為二類:一為針對某些病證的如骨質(zhì)增生藥餅、潰瘍性結(jié)腸炎藥餅、足跟痛藥餅、硬皮病藥餅等;一類為根椐中醫(yī)治則而制作的藥餅,如活血化瘀藥餅、健脾益氣藥餅、補腎藥餅等。
2.藥餅制作法:分為三類。
(1)藥汁濃縮法:按配方稱取各味中藥,加水適量煎2次,去渣,再以文火濃縮至一定量,加入賦形劑;亦可根椐要求,部分藥物煎汁濃縮,部分藥物研末成粉,二者混和調(diào)勻后加入賦形劑。用特制的模子壓成薄餅。
(2)研末調(diào)和法:可配方稱取藥物,研極細末,一般要求過200目篩,裝瓶密封備用。用時椐臨床需要臨時用調(diào)和劑調(diào)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壓成藥餅。目前,常用的調(diào)和劑有醋、酒、乙醇、姜汁、蜂蜜等。
(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成極細末備用,臨用時椐癥情可分別選用大蒜、嫩姜、蔥白等其中之一,與藥粉各取適量,一齊搗爛,用模子壓成藥餅。
3.藥餅灸法:根據(jù)病證選用藥餅。隔藥餅灸,多取經(jīng)穴,亦可用阿是穴;可只取單穴,亦可多穴同用。應(yīng)用時,將藥餅置于穴位上,將中或大壯艾炷隔餅灸燒,患者覺燙時可略作移動,壯數(shù)多少據(jù)癥情而定。灸療過程中,如藥餅燒焦,應(yīng)易餅再灸。
操作方法
1.藥餅的分類:現(xiàn)代,隨著隔藥餅灸的應(yīng)用范圍擴大,臨床上出現(xiàn)多種藥餅。大致可分為二類:一為針對某些病證的如骨質(zhì)增生藥餅、潰瘍性結(jié)腸炎藥餅、足跟痛藥餅、硬皮病藥餅等;一類為根椐中醫(yī)治則而制作的藥餅,如活血化瘀藥餅、健脾益氣藥餅、補腎藥餅等。
2.藥餅制作法:分為三類。
(1)藥汁濃縮法:按配方稱取各味中藥,加水適量煎2次,去渣,再以文火濃縮至一定量,加入賦形劑;亦可根椐要求,部分藥物煎汁濃縮,部分藥物研末成粉,二者混和調(diào)勻后加入賦形劑。用特制的模子壓成薄餅。
(2)研末調(diào)和法:可配方稱取藥物,研極細末,一般要求過200目篩,裝瓶密封備用。用時椐臨床需要臨時用調(diào)和劑調(diào)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壓成藥餅。目前,常用的調(diào)和劑有醋、酒、乙醇、姜汁、蜂蜜等。
(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成極細末備用,臨用時椐癥情可分別選用大蒜、嫩姜、蔥白等其中之一,與藥粉各取適量,一齊搗爛,用模子壓成藥餅。
3.藥餅灸法:根據(jù)病證選用藥餅。隔藥餅灸,多取經(jīng)穴,亦可用阿是穴;可只取單穴,亦可多穴同用。應(yīng)用時,將藥餅置于穴位上,將中或大壯艾炷隔餅灸燒,患者覺燙時可略作移動,壯數(shù)多少據(jù)癥情而定。灸療過程中,如藥餅燒焦,應(yīng)易餅再灸。
主治病證
隔藥餅灸近年來在臨床上應(yīng)用頗廣,且多用于難治性病證:骨質(zhì)增生及脊髓空洞癥、冠心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小兒硬皮病、胃下垂、軟組織損傷、足跟痛、過敏性鼻炎等。另外,還用于保健與抗衰老等。
注意事項
1.藥餅的配方及制作應(yīng)據(jù)病證而定,強調(diào)辨證施治的原則。
2.藥餅一般要求新鮮配制,現(xiàn)制現(xiàn)用;每只藥餅只能使用一次。
3.灸后如出現(xiàn)水泡等灼傷等情況,可按前面章節(jié)所述的方法處理。
臨床應(yīng)用
1.咳喘
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治法:將細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龍20g,黃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補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藥共研細末,以鮮姜汁將藥粉調(diào)成糊狀,攤成直徑 2 cm左右藥餅,分別貼于上述穴位,先以艾炷灸三壯,再以塑料薄膜敷蓋,膠布固定6~8小時。于每年立冬后每個節(jié)氣灸貼1次,連續(xù)3次。每年入伏后,每伏再灸貼1次,連續(xù)3次。
療效:以上法共治92例。結(jié)果治愈43例,好轉(zhuǎn)4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6%。
2.冠心病
取穴;至陽。
治法:選好穴區(qū)后,用隔活血化瘀藥餅灸療,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為1療程。療程間隔5日。施灸期間停用一切有關(guān)藥物及忌寒涼之品。
療效:共治冠心病患者60例(內(nèi)伴心絞痛者21例),隔藥餅灸后不僅對臨床癥狀的改善有顯著效果外,心電圖和甲皺微循環(huán)(除平均管襻數(shù)和平均管徑數(shù)外)也均有明顯改善(P<0.5~0.001)。
3.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闕
治法:
藥餅制備:附子6g、肉桂6g、丁香6g、黨參6g、黃芪6g、白術(shù)6g、香附3g、陳皮3g、麥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將諸藥共研細末,用鮮姜汁調(diào)和作成大約直徑2.5cm、厚0.5cm的圓形藥餅兩個,備用。
用法:二穴同取,用時每穴取一藥餅,上置大艾炷,施灸,每穴灸5壯,以局部紅潤為度。每日灸治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療效:共觀察50例,經(jīng)治療3個療程,結(jié)果:痊愈37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4.脾虛證
取穴:分二組。① 足三里、關(guān)元;② 中脘、血海。
治法:
藥餅制備:黃芪、川芎各6份,黨參、白術(shù)、陳皮各3份,干姜、白蔻仁各2份,甘草1份。將上藥共碾細末.加可溶性淀粉制成厚3mm,直徑2cm之藥餅。再在藥餅上加一以艾絨4g制成的圓錐狀艾炷,用桑皮紙將藥餅與艾炷固定而成灸餅備用。
用法:每次取一組穴,二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選的每個穴上,用1個灸餅點燃施灸,待艾絨燃盡(約5~10min)時去除藥餅。每日治療1次,三個月為1療程,一般治療1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結(jié)果:痊愈10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0%。
5.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
取穴:
主穴:分為二組。① 中脘、氣海、足三里;② 大腸俞、天樞、上巨虛。
配穴:脾胃虛弱加脾俞,濕熱蘊結(jié)加水分,肝郁脾虛加肝俞、脾俞,脾腎陽虛加關(guān)元。便秘加中注,膿血甚加隱白。
治法:主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據(jù)證(癥)而加。雙側(cè)均取。藥餅選用附子、肉桂、丹參、紅花、木香、黃連等藥研成細粉密藏備用。根據(jù)不同證型,配制不同藥餅。濕熱蘊結(jié)以黃連、丹參、紅花等為主藥,配以適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為主藥,配以適量肉桂、紅花、丹參、木香等藥粉。每只藥餅含藥粉2.5g,加黃酒3g調(diào)至成厚糊狀,用特制模具按壓成直徑2.3cm。厚度O.5cm大小的藥餅。將藥餅放在所取穴位上,然后把底徑2.1cm,高2cm,重約2g的艾炷置于藥餅上,再點燃艾炷施灸。脾胃虛弱型,主穴、配穴各3壯。濕熱蘊結(jié)型,大腸俞、天樞、中脘、氣海各灸2壯,足三里、上巨虛各灸4~7壯,要求有較強的感應(yīng)。肝郁脾虛型主配穴各灸3壯。脾腎陽虛型,主穴3壯,配穴4~7壯。便秘者中注灸2壯,天樞少灸或不灸;膿血甚者,隱白穴灸4~7壯。每日三次,12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休息3日,6個療程為療效觀察階段。
療效:采用隔藥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3O例,結(jié)果近期治愈1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通過對臨床患者出現(xiàn)較多的幾個癥狀作了觀察,發(fā)現(xiàn)以主訴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為多見,其次是里急后重、腸鳴等。隔藥灸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有明顯改善,提示隔藥灸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對輕、中度患者。當然,重度患者需配合西醫(yī)內(nèi)科治療甚至必要時外科治療。另隔藥灸對里急后重癥狀的改善效果明顯高於對腸鳴的改善效果。機理研究表明,結(jié)腸黏膜T+8細胞明顯低于正常組(P<O.01),腸上皮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HLH-DR抗原表達,提示潰瘍性結(jié)腸炎患者存在腸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亂。隔藥灸能有效糾正腸黏膜的異常免疫反應(yīng),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或和消除腸上皮細胞HLA-DR抗原表達,增加T+8細胞數(shù),調(diào)整T淋巴細胞亞群間的比例有關(guān)。
6.硬皮病
取穴:分為四組。① 大椎、腎俞;② 命門、脾俞;③ 氣海、血海;④ 膈俞、肺俞。
治法:
藥餅制備:以白附子、乳香、沒藥、丁香、細辛、小茴香、蒼術(shù)、川烏、草烏各等量,共研末,加蜂蜜,蔥水適量調(diào)入,制成藥餅備用。
用法:上述4組穴位,每次取一組,輪流選用。行隔藥餅灸。每周灸2次,每穴灸2壯,以穴區(qū)出現(xiàn)紅暈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絡(luò)拔罐。3個月為1 療程。
療效:共治21例,其中系統(tǒng)性硬皮病5例,局限性硬皮病16例。灸治期間停用其他藥物。結(jié)果:有效12例(系統(tǒng)性3例,局限性9例),有效率為57.1%。甲皺微循環(huán)檢查,發(fā)現(xiàn)36.89%管襻頂有瘀血,治療后減少至21.78%,前后對比有顯著差異(P<0.01)。其中毛細管襻極度弛張者,治療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療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治療后顯著提高(P<0.01)。
7.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藥餅制備:將川烏、乳香、沒藥、川芎等中藥配制好后,烘干研成細末,用黃酒調(diào)和,制成藥餅,備用。
用法:將藥餅置于肱骨外上踝壓痛最顯著處,安放艾炷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現(xiàn)深紅暈為宜。另配合針刺:取患者患側(cè)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轉(zhuǎn)手法。病程2個月以上者,可對阿是穴作遠點透刺,并行提插手法。留針2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針刺與藥餅灸每隔1日交替進行,每6日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共治37例,經(jīng)2個療程治療,治愈29例,顯效4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
8.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取患側(cè)壓痛點,雙側(cè)疼痛者取雙側(cè)壓痛點。按獨活寄生湯加味配方。諸藥研細后,用醋調(diào)藥末成膏狀,制成直徑約3cm的藥餅。將藥餅置于所選穴區(qū);在藥餅上安放自制的艾灸筒。艾灸40min,取下灸簡,加膠布敷貼藥餅,并囑患者數(shù)小時后取之,每日艾灸一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須連續(xù)治療二個療程。
療效:共治104例,臨床治愈59例,顯效24例,好轉(zhuǎn)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25%。同時發(fā)現(xiàn)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9.老年骨質(zhì)疏松癥
取穴:分四組。① 大椎、大杼、肝俞;② 中脘、膻中、足三里;③脾俞、腎俞、命門;④ 神闕、關(guān)元。
治法:
藥餅制備:補骨脂、當歸、生熟地、仙茅、仙靈脾、丁香、玉桂等采磨制成極細粉末,裝瓶密封備用。取藥粉適量,在臨灸前用8O%乙醇調(diào)勻,壓成直徑3cm,厚O.8cm圓形藥餅。
用法:每次取一組穴,四組穴可輪流選用。雙側(cè)均取,每穴放一藥餅,餅上置以圓錐形艾炷(艾重1.2g),隔日艾灸一次,每次一組穴,每穴施灸5壯,按上述4組穴順序灸畢,再隔灸,如此循環(huán)至24次為一療程。平均每人總灸量480壯。
療效:本組21例患者,在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腎虛之證,表現(xiàn)為腰脊板滯、足脛酸軟、足跟疼痛、頭暈耳鳴、神疲乏力、步履緩慢、活動不靈活……等,懶于參加活動及鍛煉。當艾灸3O~4O壯以后,逐漸表現(xiàn)出不易疲勞,精力日益充沛,作家務(wù)事也有勁,動作較艾灸前靈活,步履有力輕快,并能參加活動,鍛煉身體,運動量不斷增加,腰脛酸痛明顯好轉(zhuǎn)。
實驗結(jié)果表明,本組骨密度平均值在艾灸前低于同齡人的正常值,而隔藥餅艾灸后高于正常值,且比艾灸前顯著上升,P<O.0O5,臨床癥狀也隨之好轉(zhuǎn)。
10.術(shù)后腹脹
取穴:神闕
治法:取炒萊菔子適量研細末,以鮮姜汁調(diào)和,制成直徑為3cm的薄餅。患者取仰臥位,神闕穴常規(guī)消毒后,將藥餅敷在神闕穴上,取艾條點燃,距神闕穴0.5寸~1寸左右進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一般灸20min~30min,6小時~12小時1次,治療2次無效者,可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療效:以上法共治60例,經(jīng)治療1次有效者38例,治療2次有效者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 93.33%。
11.腰軟組織損傷
取穴:腎俞、命門、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藥餅制備:方一:當歸、白芍、紅花、川斷、狗脊、公丁香、桑寄生、升麻、川芎、木香各10g,乳香、沒藥各6g,全蝎3g。研末制成藥餅,備用。方二:藥餅采用生川烏、生草烏各20g,丁香10g,肉桂10g,樟腦40g,共研細末,用時以米醋調(diào)成餅狀而成。治療先選定軟組織損傷處最明顯的壓痛點,作一標記。根據(jù)痛處面積的大小,配制藥餅。藥餅直徑一般為1cm左右,厚度約0.3cm。
用法:用方一時,上穴均取。灸治時體位應(yīng)舒適合理,極大多數(shù)取俯平臥位,應(yīng)放松衣帶。將藥餅放在俞穴及壓痛點上,上置艾炷,同時點燃,每穴灸5~7壯。灸時每壯燃至患者有明顯熱灼感后,即可更換一壯,不必等待艾炷燃盡。灸畢,要求達到灸部皮膚微微發(fā)紅,應(yīng)避免過分燙灼而起水泡。用方二時,僅取痛點。將敷于痛處的藥餅,上蓋一層紗布,并貼上膠布。再固定熏灸器,艾條火頭對準藥餅熏灸,一次4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用方一或方二藥餅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或痊愈。其中用方二灸治新傷84例(平均治療次數(shù)為3次),痊愈75例,顯效8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灸治陳傷16例(平均治療次數(shù)為9次),痊愈3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有效率81.3%。
12.小兒厭食癥
取穴:神闕。
治法:
灸藥制備:大黃、半夏、蜀椒、麥芽、白術(shù)、枳實,共研細粉,貯于瓶中,備用。
用法:時取藥粉適量,用醋和鮮豬膽汁等量,調(diào)成稠糊狀,涂在單層紗布上制成厚0.3~0.4cm,面積4~3cm2范圍的圓形餅狀,敷蓋于神闕穴上。另用陳艾絨根據(jù)年齡大小,做成黃豆至蠶豆大小艾炷。將艾炷置于藥餅正中點燃,以局部有溫熱感,患者能耐受為度。嬰幼兒治療時,術(shù)者可提起紗布,用手觸試溫度,以免燙傷,每次灸3~6壯,每日1次,7日為1療程,至治愈為止。
療效: 120例厭食癥小兒中治愈90例,顯效18例,有效7例,5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8%。本組病例,病程為1~12個月。多數(shù)病例做了微量元素測定,發(fā)現(xiàn)部分厭食患兒與鋅的微量元素偏低有關(guān),經(jīng)治療后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13.過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會、大椎、大抒、風門、肺俞。
治法:
藥餅制備:用白芥子、元胡、細辛、肉桂各10g,麝香、冰片各0.3g共研細末,再用鮮姜汁調(diào)拌成軟泥狀,臨用時,制作成直徑2cm的。
用法:患者取坐位,先以1寸毫針刺迎香透鼻通,印堂、百會斜刺。然后頭稍低,于大椎、大杼、風門、肺俞穴位(雙側(cè)均取)上各放一配制好的藥餅后,以艾條雀啄灸各穴位至皮膚紅潤為止,10次為1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78例,結(jié)果顯效58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2%。
14.抗衰老
取穴:分二組:① 大椎、腎俞、脾俞;② 膻中、中脘、神厥、關(guān)元、足三里。
治法:每次選一組,雙側(cè)均取。藥餅采用補腎填精、益氣健脾、活血化瘀中藥。研碎成粉,過120目篩,臨用前用80%乙醇調(diào)勻,制成直徑3cm、厚0.8cm藥餅。然后取直徑1.5cm、高1.5cm、重約1.5g圓柱形艾炷置于藥餅上點燃,每穴灸3壯,隔日灸一組,每周3次,二組穴位交替,24次為一療程。
療效:
(1)艾灸對老年人垂體- 甲狀腺的影響
老年人外周血TSH、T3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而T4則高於對照組,經(jīng)艾灸治療后TSH、T3濃度升高,與灸治前比P<0.05,提示老年人甲狀腺機能減退,艾灸能增強垂體、甲狀腺的合成分泌功能,促進老年機體代謝,增強機體的機能活動。
(2)艾灸對老年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響
結(jié)果顯示,老年人促性腺激素量增高而睪酮含量下降與正常組比P<0.01,灸治后FSH下降、T升高與灸治前比P<0.01,L小時、E2雖有降低但與治療前比P>0.05,表明老年人垂體、性腺激素代謝紊亂,艾灸可調(diào)整老年人血漿中FSH、LH、T、E含量,糾正隨增齡而引起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代謝紊亂狀態(tài)。
(3)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老年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漿黏度和血沉均高于青年對照組,說明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血液黏度增高,經(jīng)灸治后,除中切比黏度、紅細胞比積變化不明顯外(P>0.05),其余各項參數(shù)均有改變,與治療前相比P<0.01,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有改善老年人血液高濃、黏、凝聚狀態(tài)。
(4)艾灸對老年人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紅細胞變形能力(RCD),是保證微循環(huán)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將導致微循環(huán)瘀滯,使組織缺血、缺氧。紅細胞濾過指數(shù)(FI)作為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指標,紅細胞濾過指數(shù)愈大,紅細胞變形能力愈小,本組老年人經(jīng)灸治后紅細胞濾過指數(shù)下降,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能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促進微循環(huán)。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煥淦等。 隔藥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療效與結(jié)腸黏膜免疫學研究 針灸臨床雜志 1995;11(8):20。
[2]楊晉紅。隔藥艾灸治療足跟痛104例 亞洲醫(yī)藥1999;(10):73。
[3]肖鳴。健脾藥餅灸治療脾虛證臨床療效觀察 四川中醫(yī) 1999;17(10):52。
[4]殷建權(quán)。針刺配合藥餅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37例 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9;(6):52。
[5]洪嫻。隔藥餅灸對老年人垂體-甲狀腺性腺的功能的影響 亞洲醫(yī)藥1999;(10):98。
[6]居賢水等。試論艾灸對老年骨密度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針灸臨床雜志 1995;11(9):37。
[7]湯紹蘭。隔藥灸治療小兒厭食癥120例療效觀察 針刺研究 1997;(3):193。
[8]毛瑞敏。艾灸神闕穴治療術(shù)后腹脹 中醫(yī)外治雜志 2000;(6):54。
[9]慈勤仁。針刺配合藥灸治療過敏性鼻炎78例 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9;(5):45。
[10]徐鴻達。隔藥餅灸治療47例 中國針灸 1984;4(3):18。
[11]桂金水。以艾灸為主治療硬皮病的探索 上海針灸雜志 1982;2(1):39。
[12]吳長巖。隔藥餅灸治療胃下垂 中醫(yī)外治雜志 1997;(5):28。
[13]諸葛文。祛風活血藥餅的臨床應(yīng)用上海針灸雜志1983;2(1):32。
[14]李明智。藥餅灸治療軟組織損傷100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0;9(2):25。
[15]章元龍。隔餅灸治愈胃在部切除術(shù)后腸麻痹一例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80;(1):22。
[16]徐文珠。隔藥灸加穴位貼敷治療咳喘92例臨床分析 北京中醫(yī) 199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