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庫
中央文庫,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秘書處文件保管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設立的地下文書檔案庫。1926年成立,地點在上海。黨中央在1931年制定的《文件處置辦法》中特別指出,文件須一式二份,其中一份入庫保存。先后派張唯一、陳為人、韓慧英、徐強、吳成方、李念慈和陳來生等人負責管理。
中央文庫 - 介紹
中央文庫保管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從誕生起直至1933年黨中央撤離上海期間的重要文書檔案,共計兩萬多份,是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國工農(nóng)紅軍早期最重要、最機密的文件資料。其中,有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各屆、各種會議記錄、決議案;有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給各地的指示及各地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給中央的報告;有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有蘇區(qū)和紅軍軍事文件,有毛澤東、周恩來的手稿;有瞿秋白、蘇兆征、彭湃、羅亦農(nóng)、惲代英等革命先烈的遺墨、照片等等。這些檔案記錄著一部中共建黨史、一部人民軍隊壯大史、一部領袖人物史,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斗爭中,這些文件如果落入敵手,其危險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因而中央文庫又被稱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號機密”。中央文庫珍藏的文庫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秘密工作紀律,獨址居住,獨立活動,不參加黨的會議,不參加示威游行、撒傳單等公開活動。
中央文庫 - 建立背景
1926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四屆三次中央擴大執(zhí)行委員會頒布的《組織問題議決案》指出:中央各部委要有確定的組織,“并應增設中央秘書處,以總攬中央各種技術工作”。據(jù)此,中央秘書處內(nèi)設立文書科、會計科和交通科。其中,文書科內(nèi)又分為文件閱覽、文件保管、文件油印密寫及文件收發(fā)工作。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秘書處由武漢遷回上海后,各科工作人員居住的“聯(lián)絡點”改稱為“處”。因此,文件保管處又稱為二處,地址位于租界戈登路1141號(這就是“中央文庫”的前身)。保管處受文書科主任,并接收中共中央下發(fā)的文件和各地上報的文件。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與各地各級組織之間的往來頻繁,然而上海的生存環(huán)境也一天天惡劣起來,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各機關分散保存文件存在極大的風險。為適應上海地下斗爭的生存環(huán)境,中央秘書處新規(guī)定: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下發(fā)的文件和各地上報的文件,均實行“三套制”(一式三份),一份送共產(chǎn)國際代存,直接領導,負責集中管理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及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人工作中積累的全部需要留存的文件資料一份送文件保管處集中保存,一份呈請中央領導人批辦。1930年4月《中共中央對秘密工作給中央各部委同志信》再次強調(diào):由于環(huán)境惡劣,各機關不宜保存文件,凡是“不需要的文件,必須隨時送至保管處保存”。
1930年9月中國共產(chǎn)黨六屆三中全會之后,精簡機構,中央機關科以下的“處”一律取消。而此時,文件保管處已經(jīng)集中了大約20余箱文件、資料,仍須長期安全保存。戈登路1141號當時還比較安全,暫不搬遷。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座秘密檔案庫就此建立(黨內(nèi)習慣稱之為“中央文庫”),具體由中央秘書處文書科長張唯一負責。1931年1月,周恩來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共中央秘密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直接指導中央文庫的工作。
中央文庫 - 保衛(wèi)經(jīng)歷
在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秘書處在文書處理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存文組宣毛”的代號。其中,“組”是中央組織部,“宣”是中央宣傳部,后改為特委,“毛”是共產(chǎn)國際。列在首位的“文”即中央文庫,即使是當時中共中央高級領導人,也沒有幾個知道,從1930年秋開始,中央文庫幾經(jīng)輾轉(zhuǎn),數(shù)易其手,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存在將近20年,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為了這個堪稱中共早期記憶的“一號機密”,一批英雄前仆后繼地刻上了自己不朽的名字。
當時沒有專門的檔案管理人才,對文庫內(nèi)的文件只是隨收隨登記,一包一捆地堆放起來。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中央和各級各地組織間的文件來往,日益頻繁,積存的文件也越來越多。然而,在敵人嚴密統(tǒng)治的都市,機關繁復、文件眾多的情況,必將會影響到地下斗爭的安全。
1931年瞿秋白很快起草了一份《文件處置辦法》,明確周詳?shù)匾?guī)定了黨中央應當收集、保管的文件資料的范圍、內(nèi)容,整理分類編目的原則、方法,并且要求這些檔案“均按時日編”,“切記注明年月日,愈詳愈好”。這也是黨史上最早的關于管理檔案、文件的條例。
《文件處置辦法》中特別指出,文件須一式二份,其中一份入庫保存。先后派張唯一、陳為人、韓慧英、徐強、吳成方、李念慈和陳來生等人負責管理。在白色恐怖下,屢遷庫址,如戈登路恒吉里1141號、金陵中路順昌里 7號和16號、新閘路金家巷嘉運坊1839號、新閘路 488號、小沙渡路合興坊15號、新閘路1859號和成都北路972弄3號等地,都曾是中央文庫所在地。張唯一、韓慧英曾被敵人逮捕;陳為人和李念慈病逝在工作崗位上;陳來生為保護檔案默默無聞地工作了7個春秋,終于在1949年上海解放時將檔案安全無恙地交給了黨組織,受到中央和華東局的嘉獎。
1950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華東局將再次清點登記、仍分裝16箱的中央文庫全部文件運送至北京,上交中共中央秘書處。1950年3月,中共中央秘書處在給中央辦公廳的《中央秘書處關于接收上海陳來生所保存材料的情況報告》指出:陳來生保存的這批文件“在15000件左右”,其中包括1922-1934年(即從黨成立到黨中央及各部委遷至江西瑞金為止)中共中央文件、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文件、紅軍文件、國際文件和各地黨委文件等,“這些材料大體是按地區(qū)和機關單位捆包的,也有些各地材料是混合包裝的”。 至此,中央文庫全部庫藏移交給中共中央,中央文庫遂告結束。
如今,這批涵蓋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最初階段政、軍、工、農(nóng)、團、婦等所有領域的原始檔案,這批“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國寶”,這段珍貴無比的中共早期記憶原貌,完好無損地收藏于中央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