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灸膏,是指將藥物加工成膏藥的形式進行貼灸的一種外治法。因具有代替灸法的作用故名。實際上是應用復方藥物進行敷灸,也是冷灸的一種形式。 ,
代灸膏灸
概 述
代灸膏是指將藥物加工成膏藥的形式進行貼灸的一種外治法。因具有代替灸法的作用故名。實際上是應用復方藥物進行敷灸,也是冷灸的一種形式。代灸膏最早風于宋代,當時稱為替灸膏。如《楊氏家藏方》載“替灸膏:……附子一兩,吳茱萸、馬藺花、蛇床子三味各一分,木香一錢,肉桂去粗皮二錢,右件為細末,每用一大匙,先以生姜汁……作糊,方調藥攤紙上,貼臍并臍下,須臾覺臍熱為度。”至元代,《衛生寶鑒》稱為代灸涂臍膏,藥味相同,但劑量有別,認為以此膏“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曉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壯。”《瑞竹堂經驗方》始稱為代灸膏,也是上述六味藥物同煎成膏,指出“臨臥貼臍”,“每夜如此貼之,腰腹如灸百壯。”現代,不僅代灸膏配方有了較大的發展,而且,制作工藝更是運用了現代手段。如湖南研制成功的溫灸膏已采用了大工業生產,產品走出了國門。
【操作方法】
灸藥制備
分二類。一類為工廠生產的成品,一類為臨時制作的膏藥。
(1)成品代灸膏:溫灸膏、舒康貼膏等。
(2)臨時制作代灸膏:如僵椒膏:僵蟲、白胡椒、蓖麻仁、麝香及皮膚滲透劑等藥適量。將僵蟲、白胡椒等藥低溫烤干,粉碎后過120目篩,與搗爛成泥之蓖麻仁、麝香、皮膚滲透劑混合攪拌成膏密封備用。
具體操作
(1)成品膏:將貼膏剪成每片3~4cm見方大小貼的方塊。對所選穴區以75%的乙醇消毒后,進行貼敷。每次取3~4 穴,每穴貼敷12小時,每日1次,7~10 次為一療程。
(2)臨制膏:將所選穴區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皮膚滲透劑擦拭2~3遍,然后每穴放置藥膏0.2g,以1.5cm×1.5cm橡皮膏將其粘貼固定1療程(7日)后去除。每次可選 4~5 穴。一般須2~3療程。
操作方法
灸藥制備
分二類。一類為工廠生產的成品,一類為臨時制作的膏藥。
(1)成品代灸膏:溫灸膏、舒康貼膏等。
(2)臨時制作代灸膏:如僵椒膏:僵蟲、白胡椒、蓖麻仁、麝香及皮膚滲透劑等藥適量。將僵蟲、白胡椒等藥低溫烤干,粉碎后過120目篩,與搗爛成泥之蓖麻仁、麝香、皮膚滲透劑混合攪拌成膏密封備用。
具體操作
(1)成品膏:將貼膏剪成每片3~4cm見方大小貼的方塊。對所選穴區以75%的乙醇消毒后,進行貼敷。每次取3~4 穴,每穴貼敷12小時,每日1次,7~10 次為一療程。
(2)臨制膏:將所選穴區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皮膚滲透劑擦拭2~3遍,然后每穴放置藥膏0.2g,以1.5cm×1.5cm橡皮膏將其粘貼固定1療程(7日)后去除。每次可選 4~5 穴。一般須2~3療程。
主治病證
溫灸膏可用于各種適宜灸治的病證,舒康貼膏主要用于小兒秋季腹瀉,臨制膏用于周圍性面癱。
注意事項
1.對橡皮膏過敏者慎用。
2.周圍性面癱如治療1~2療程未見效者,宜改換方法。
臨床應用
1.秋季腹瀉
取穴:足三里、合谷、大腸俞、神闕、長強。
治法:上穴均取,雙側同用。以舒康貼膏,將貼膏剪成每片3.5×3.5cm大小貼敷于上穴,每日1次,每次貼12~24小時,3次為1療程,不給任何止瀉藥物。可給予慶大霉素3千~5千單位/kg/日,分1~2次靜滴,根據脫水程度給予靜脈輸液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有高熱者均給予同樣降溫處理,不禁食。
療效:共治療75例,結果:痊愈51例,好轉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0%。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 翳風、聽會、下關、陽白、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顴髎。
治法:上穴每次取5~6個,均為患側。穴位輪流選用。將各穴處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皮膚滲透劑擦拭2~3遍,然后每穴放置取僵椒膏0.2g,以1.5cm×1.5cm橡皮膏將其粘貼固定1療程(7日)后去除。根據恢復情況,再進行下一療程。
療效:共治590例,結果:痊愈526例,好轉43例,無效者21例。總有效率為96.4%。其中3個療程內即治愈者占72.8%。
主要參考文獻
[1]覃遵祥。舒康貼膏穴位貼敷治療秋季腹瀉75例觀察 中國針灸 1996;16(2):19。
[2]焦福全。面癱膏穴位貼敷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590例臨床觀察 針刺研究 1998;23(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