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會,是隨著人員流動頻繁,社會分工高度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傳統的熟人社會轉型至陌生人社會是一種進步,成熟期的“陌生人社會”意味著經濟規模擴大、人員流動性增強、公共服務的社會化程度提高。但陌生人社會前期,互不信任會增加了社會運行的成本,也讓人的情緒變得負面。一方面對陌生人處處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責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親人朋友遇事少“出頭”。
陌生人社會
陌生人社會 - 簡介
陌生人社會是一個人人各司其職的社會,一個信仰法律與契約的社會。從過去的“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是一種進步。這意味著經濟規模擴大、人員流動性增強、公共服務的社會化程度提高。
陌生人社會 - 背景
中國傳統社會是典型的血緣組織和地緣組織的結合體,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的活動范圍受到地域上的限制,社會治理嚴重依賴以親情和鄉土觀念為基礎的道德倫理。而在21世紀的中國,人員流動頻繁,社會分工高度化,向“陌生人社會”轉型已不可避免。到2010年底,全國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已有20多個,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達2000多萬。社會學家說,中國已進入“陌生人社會”。
美國知名學者弗里德曼這樣描述“陌生人社會”:“我們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或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撲滅我們的火災,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陌生人建筑我們的房子……我們的生命掌握在陌生人手中,我們得病住院,陌生人切開我們的身體、清洗我們、護理我們、殺死我們或治愈我們。如果我們死了,陌生人將我們埋葬”。
陌生人社會 - 特征
不信任
公共場合看緊自己的包,如果別人委托看包,多半要搖頭。面對陌生人的求助,心里先犯嘀咕,“不會是陷阱吧”。看到小偷,猶豫著是否要干預,擔心過后被報復。幼兒園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給陌生人開門”;在家中叮囑老人:“陌生的電話號碼不接”、“買東西不聽陌生人的推薦”;銀行門口擺放著提示牌:“不給陌生賬戶打款”;社區警務站貼著海報:“陌生人搭訕輕易別理睬”……人與人之間缺乏了信任,對陌生人心存恐懼,是陌生人社會的特征之一。
冷漠
在陌生人社會,人們總是習慣以戒備的眼神、懷疑的心態來對待陌生人。諸如“扶人者被誣陷為撞人者”、“拾金不昧卻被討要更多的錢”等案例頻頻出現,更強化了“幫助人可能惹麻煩”的心理,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
陌生人社會 - 影響
1、增加了社會運行的成本,也讓人的情緒變得負面。一方面對陌生人處處提防、認為這是讓自己利益免受傷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責他人“麻木不仁”、“見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親人朋友遇事別“出手”、少“出頭”。
2、在陌生人社會中,彼此不熟悉、人員流動性強等因素會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3、在從傳統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重構社會信任這一課題又被提上日程。
陌生人社會 - 任務
在陌生人社會尚未完全建立前,重構社會信任是其新課題。信任的重建是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須大力推行誠信教育、道德教育。
核心的任務當是樹立起法制的權威,讓人們對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有信心,進而自覺按照規則和公共精神辦事,實現規范社會成員行為之作用,
一個高度法治化的社會,法律制度憑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權威性承載著社會成員最普遍的信任。彼此陌生的人交往時,盡管他可能并不清楚對方的狀況,但會相信一旦出現欺詐失信行為,可以通過正當的方式“討到說法”,也相信能得到公正的裁決。相應地,陌生人摔倒了多半會去扶,因為相信萬一被訛詐、法律會還原真相,而不誠信的一方會受到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