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隔膏藥灸法,又稱隔藥膏灸法,是現代發展起來的一種艾條隔物懸灸法。它是將含有某些中藥的軟膏或膏藥作為隔物,以艾條進行間接灸療。
隔膏藥灸
概 述
艾條隔膏藥灸法,又稱隔藥膏灸法,是現代發展起來的一種艾條隔物懸灸法。它是將含有某些中藥的軟膏或膏藥作為隔物,以艾條進行間接灸療。本法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臨床上應用的報道開始遂漸增多。早期僅用市售的成品膏藥,隨著實踐的增多,針灸工作者根據穴位和病證特點,在膏藥中加入藥粉,以增加療效。近年來,則進一步據所治病證配方研末或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軟膏或膏藥作為隔物。當然,其適應范圍及確切療效還有待更多的臨床實踐來證實。
另外,須要一提的是在我國古醫籍中,也載有膏藥灸法,如代灸膏、替灸膏、外灸膏等,有類似之處,但它們實際上是貼敷灸,屬非艾灸法,所以又有截然區別。關于膏藥貼敷灸法,將有后面章節中詳細介紹。
操作方法
膏藥選擇:用于隔藥膏灸的膏藥,一般分為二大類。① 膠布類劑型的膏藥。可選用市售成品,如傷濕止痛膏、紫草膏等。如因病證需要,亦可據癥配方研成極細末,粘附于膏藥或普通醫用膠布上,備用。② 中藥軟膏類劑型的膏藥:又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市售成藥,如金黃膏,華佗膏等等;另一類為據病證配方,或將配方藥物研制成極細粉末,或以水提法、醇提法,將提取物濃縮成膏,加入軟膏基質,制成中藥軟膏,備用。
具體操作:本法多選病灶或痛點為施灸穴區。選準穴位,以70%的乙醇消毒如為隔膠布類膏藥灸,可根據病灶或痛點大小、多少,剪取1塊或數塊膠布膏藥,粘貼于穴區。點燃艾條施灸。一般用溫和灸法或回旋灸法,急性疼痛或癰疽等,可用雀啄灸法。如膠布烘焦發硬,可另易一張再灸。每次灸10~15min,每日一次。灸畢,取掉膏藥;亦可保留膏藥在穴區,至第二日灸時,更換新膏藥。
如為隔中藥軟膏灸,可將中藥軟膏適量涂于穴區,成圓形,直徑2~3cm左右,厚度約0.2~0.5cm。以艾條行溫和灸或回旋灸為主。亦可根據藥膏或癥情的不同,采用小或中壯艾炷粘附其上施灸。患者覺燙,即以鑷子夾去。另易一炷。灸畢,可依據不同情況,或復以消毒紗布,保留一段時間;或將藥膏拭去。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目前臨床上已用于急性扭挫傷、慢性肌肉勞損、癰疽、凍瘡等病證。腰椎間盤突出癥、肝硬化、白癜風等病證的治療。
注意事項
1.對膠布膏藥過敏者,慎用本法。或灸后即撕去,不予保留。
2.隔藥膏灸法,由于藥膏富含油質,遇熱易于溶化,施灸時應特別注意避免灼傷。隔膠布膏施雀啄灸時,因膠布膏藥較薄,要注意避免燙傷。
臨床應用
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分為二組。① 陽白、下關、地倉、頰車、迎香、翳風;② 神闕。
治法:第一組穴,每次取 3 穴,輪流選用。先以梅花針輕度叩剌,使穴區皮膚微紅或微出血。將鱔魚骨粉[鱔魚骨(炒)、硫磺等5種藥物,研極細末均勻混合后,收貯備用],用茶油調成膏狀。取適量灸膏敷貼于面部所叩穴位。然后用艾條施隔藥膏灸,用溫和灸法,每穴灸10min。灸后用風濕膏剪成約2cm×2cm 3 塊,將灸膏覆蓋,保留2日。
神闕穴,每次必取。先令患者平臥床上,充分暴露患側面部及神闕穴周圍皮膚,先用艾絨捏成底面直徑約2cm,高2cm的錐形艾炷7壯,艾炷點燃后置于神闕穴,待艾炷燃一半時,點燃另一炷備用。灸穴出現灼熱感時,置換備用艾炷,7壯灸完。灸后拔火罐10min。
面部穴施隔膏藥灸法,隔日1次;神闕穴每日灸1次。以隔膏藥灸10次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三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60例,結果:痊愈57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
2.腰椎間盤突出癥
取穴:夾脊穴及下肢反應點,夾脊穴腰椎棘旁壓痛點,一般與椎間盤突出水平相符合;下肢反應點選用膽經或膀胱經上的反應點(包括壓痛點、自感痛麻點、按之舒適點),多與經穴重合,如秩邊、環跳、風市、陽陵泉、委中、承山、懸鐘、昆侖等。
治法:
灸膏(蛇鱉軟膏)制備:烏梢蛇、土鱉蟲、天南星、草烏、蒼術、馬錢子、麻黃、乳香、沒藥、靈貓香共10味各取適量。上類藥物,除靈貓香外,其余洗凈烘干,研極細末,過篩,再與靈貓子混合均勻,加入到適當的軟膏基質中,加入適宜的抑菌劑和皮膚促滲劑,然后攪拌均勻。裝瓶備用。
用法:一般每次取2~5穴,穴區輪換應用或根據癥情選用。在所選取的穴位為中心的8cm×6cm范圍內均勻涂布蛇鱉軟膏,厚度約2mm左右。在軟膏上用艾條作回旋灸15~20min;或置直徑2.5cm、高度2.5cm的艾炷行隔藥膏灸,每穴灸10壯。灸畢在軟膏涂布區覆蓋紗布固定,10小時后取下紗布。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42例,其中優(疼痛消失,無運動功能受限)19例,良(偶有疼痛,能做輕工作)15例,進步(癥情有所改善,仍有疼痛,難以勝任工作)4例,差(尚有神經根受壓表現,需配合或改為其他方法治療)4例。總有效率為90.48%。
3.肝硬化
取穴:神闕
治法:灸藥采用自制健脾軟肝膏(由黨參、白術、桃仁、郁金、簿荷、雞內金等組成)。將灸膏敷于臍部,其量與腹面平,上用紗布或膚疾寧覆蓋后,點燃艾條隔藥膏灸15min。灸后保留灸膏于穴區,每日隔藥膏灸3次,48小時換藥1次。以3個月為療程。
療效:共治34例,結果:顯效13例,有效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5.3%。患者的臨床癥狀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脅痛等明顯改善,肝硬化體征如肝掌、面色黧黑、脾大以及實驗室檢查指標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癌性疼痛
取穴:天應穴(疼痛部位)。
治法:
灸膏(舒痛靈藥膏)制備:取冰片、蔓陀羅、蟾酥、肉桂、生川烏、莪術、沒藥、白芷、樟腦、丁香、穿山甲、生半夏等藥物,水提3次后,將水提物濃縮成膏,加凡士林、羊毛脂制成霜劑。裝瓶備用。
用法:涂抹在天應穴即疼痛區的皮膚上,涂抹灸膏的面積據疼痛區域的大小而定。將點燃的清艾條段(長約1.5~2cm)放在溫灸盒內,置于涂有藥膏的疼痛區域上作隔膏灸(溫盒灸的具體操作可參見本篇第七章),每次約灸30min,溫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每日2次,不計療程,以癥情控制為度。另可配合口服氨酚待因,每次2片,8小時1次。
療效:以上法共治31例,結果,有效2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5%.
與僅用舒痛靈藥膏涂抹在疼痛區域皮膚上,配合口服氨酚待因2片(總有效率為73.3%);和僅口服氨酚待因(總有效率66.7%)的二對照組比較。
結果表明:隔膏灸組療效明顯優于其他二組(P< 0.01),提示艾灸對癌性疼痛有積極鎮痛作用。而二對照組療效差異不明顯(P>0.05),提示單用舒痛靈涂敷鎮痛配合藥物與單用藥藥間無統計的意義。但是,舒痛靈涂敷加藥物鎮痛起效時間和持續時間明顯優于單服用藥物(P<0.01),提示舒痛靈膏的應用也有積極意義。
6.痹證
取穴:阿是穴(病灶)。
治法:取膠布類膏藥,多選用麝香風濕膏,關節止痛膏和傷濕膏等幾種,灸治工具選自制的竹制灸罐或木制灸盒。治療時,取阿是穴作為貼膏的部位。根據痛點部位的大小選貼1 片或數片膏藥,將艾絨或艾條點燃后放入大小適中的灸罐或灸盒后。固定在所貼的膏藥上,施灸30min左右,溫度以本人可耐受的最高熱度為宜。灸后8~16小時撕去膏藥,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如1個療程未愈,休息3~5日后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
療效:共治96例。結果:痊愈(疼痛完全消失,無不舒之患者)39例;顯效(疼痛基本消失,僅有輕度不舒之感,能恢復正常工作者)41例;好轉(疼痛減輕,功能活動提高者)16例。總有效率達100%。96例中最多治療20次,最少2次,平均4.6次。
7.網球肘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囑患者伏案正坐,患肢屈肘,前臂內收,暴露患部。先以鮮姜半塊在壓痛最顯處反復擦抹,使局部皮膚紅潤。再夾上小米粒大麝香少許,將姜片放入痛點中央。另取1寸見方的膠布1塊,中央剪開指頭大小的洞,將膠布貼在鮮姜片上,四周圍嚴使藥性不外泄。取點燃艾條,對準膠布中心高約1寸處懸灸,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療程間隔2~3日。灸畢不取掉膠布姜等,待第2次灸時取舊換新。
療效:共治100例,結果:痊愈70例,顯效17例,好轉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
8.白癜風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先用75%乙醇棉球將病灶區消毒,涂抹薄薄一層金銀膏,再用艾條行隔藥膏灸30min,對泛發者分區施治,灸后擦凈患部。每日1次,12次為1療程。加服還原丹,>15歲1丸/日3次,<15歲1丸日2次。忌食辛辣、海鮮等。
療效:以上法治療147例,結果:痊愈2例,顯效40例,進步84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85.7%。
主要參考文獻
[1]張俊等。灸神闕穴為主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10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7;16(2):22。
[2]蔣松鶴等。蛇鱉軟膏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及機理探討 中國針灸 1999;19(2):72
[3]高榮慧。神闕穴敷灸治療早期肝硬化的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1996;16(9):25。
[4]蔡圣朝。隔藥灸治療癌性疼痛31例療效觀察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99;(5):56。
[5]余宗南。隔膏藥灸治療痹證96例 福建中醫藥 1990;21(3):26。
[6]劉貴仁。隔藥灸治療網球肘100例小結 山西中醫1987;3(3):33。
[7]魏明豐等。隔藥灸為主治療白癜風147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9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