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丹灸法,古代又稱硫朱灸,是以麝香、硫磺等制成丹粒狀灸藥,并用以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 。
麝丹灸
概 述
麝丹灸法,古代又稱硫朱灸,是以麝香、硫磺等制成丹粒狀灸藥,并用以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本草綱目拾遺》述之頗詳“真麝香一錢,劈砂水飛二錢,好硫黃三錢,各研極細(xì)。先將硫黃化開,次入麝、砂二味,離火拌勻,在光石上攤作薄片,切如米如粞二樣小塊,貯瓶勿泄氣。治病將藥安患處,以燈火點著,候至火滅,連灰罨在肉上”。和麝火灸法一樣,本法實際上也可看作是藥錠灸法的發(fā)展。現(xiàn)代較早的報道見于20世紀(jì)80年代末。但十余年來有關(guān)的資料尚不多見,治療的病種也頗局限。有進(jìn)一步挖掘、總結(jié)、提高的必要。
操作方法
灸藥制備:以麝香、硫黃、朱砂三藥制成每枚重0.75mg~250mg之丹粒,收瓶密封備用。具體制法讀者參考《本草綱目拾遺》之法。
具體操作:
1.直接灸法:患者取治療穴位向上之體位,局部消毒后,皮內(nèi)注射奴夫卡因或利多卡因約1ml,將灸丹1枚置皮丘上點燃,燃盡后用消毒紗布敷蓋,膠布固定,隔日用乙醇消毒并更換敷料1次。每次選灸1~3穴,每周治療1次,2周為一療程。治療后形成灸瘡,約4~6周后結(jié)痂脫落,
2.間接灸法:以特制的丹灸墊貼于所選的穴位上,取丹粒(多用250mg之丹粒)置于墊上,用火柴點燃,用撥火捧將溶化的藥物撥平在絲網(wǎng)上,頻頻撥動藥液,以助燃燒,待藥液燃盡,去掉丹灸墊。每次可灸3~5穴,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3.敷貼法:以灸藥直接置于所選穴區(qū),成人1粒,老人及小兒半粒。用傷濕止痛膏覆蓋敷貼,5~7天一換,4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腰椎間盤突出癥。風(fēng)寒濕痹、傷痛及脘腹疼痛等。
注意事項
同藥錠灸法。
臨床應(yīng)用
1.椎間盤突出癥
取穴:主穴:阿是穴1(腰部壓痛點)
配穴:阿是穴2(下肢壓痛點)
治法:主穴為主酌加配穴。主穴取取腰部患病椎間隙之督脈、夾脊穴及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之深部壓痛最敏感之穴位;配穴取患側(cè)臀上皮神經(jīng)和下肢足太陽膀胱經(jīng)以及足少陽經(jīng)上之深部壓痛最敏感之穴位。每次選灸1~3穴。灸治時,患者取治療穴位向上之體位,局部消毒后,皮內(nèi)注射奴夫卡因或利多卡因約1ml。將麝香、硫磺等藥按比例制成每枚75mg的丹劑1枚置皮丘上點燃,燃盡后用紗布敷蓋,膠布固定,隔日用乙醇消毒并更換敷料1次。2周為一療程。治療后形成灸瘡,約4~6周后結(jié)痂脫落。
療效:共治療86例。結(jié)果:治愈62例,顯效12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8%,隨訪6月~2年者38例中復(fù)發(fā)5例。其中,有3 例出現(xiàn)瘢痕疙瘩。
2.骶髂勞損
取穴:主穴:阿是穴1(骶髂部壓痛點)。
配穴:阿是穴2(下肢壓痛點)。
治法:主穴取骶髂關(guān)節(jié)深部壓痛最敏感點,配穴取患側(cè)臀上皮神經(jīng)及下肢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上最敏感處。每次選1~3穴。以麝香、硫磺等藥物組成,炮制成丹劑,每粒250mg。采用間接麝丹灸療,即灸治時取治療穴位朝上體位,揭去丹灸墊上的臘紙,將丹灸墊帖于所選穴位上,將麝香丹1粒置于墊上,用火柴點燃,用撥火棒將溶化的藥物撥平在絲網(wǎng)上,頻頻撥動藥液,以助燃燒,待其藥液燃凈去掉丹灸墊。每周灸3次,6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骶髂勞損患者29例,痊愈22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1%。
主要參考文獻(xiàn)
[1]張海發(fā)。麝香丹灸治椎間盤突出癥86例臨床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1989;8(3):7。
[2]張海發(fā)。麝香丹灸治骶髂勞損29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1;10(4):25。
[3]許健陽。楊介賓教授灸法集萃 上海針灸雜志199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