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錠灸,古代稱之為陽燧錠灸法,是一種由硫黃加上其它藥物混合制成藥錠,放在穴區燃一施灸的非艾灸法。
藥錠灸
概 述
藥錠灸,古代稱之為陽燧錠灸法,是一種由硫黃加上其它藥物混合制成藥錠,放在穴區燃一施灸的非艾灸法。本法首載于清·《針灸逢源》。在之后的外治學專著《理瀹駢文》中敘述得更為詳細:用硫黃一兩五錢,銅勺化開,照次序入川烏、草烏、蟾蜍、朱砂等細末各一錢,僵蠶一條(研細末),冰片、麝香二分,攪勻后傾入磁盆內,蕩轉成片。再用此片(即藥錠)在所選的穴區施灸?,F代在藥錠制作的原料及方法上及灸治的操作上均有較大的改進,治療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關于藥錠灸的作用機理,一般認為,其主要成分中硫黃溫熱、壯陽、易燃,珠砂重鎮安神,麝香開竅、活血散瘀、止痛,灸塊雖有大毒,性溫熱,散瘀,通絡止痛力強,故其良性熱刺激有改善局部血循環,消除瘀凝,緩解炎性反應,松解粘連的作用。
操作方法
現代的藥錠灸法有以下幾種。
灸藥制作:
1.陽燧錠灸片:其制作是在古代記載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將陳艾500g,清水1000g放入銅鍋中,煮成艾汁120g,去渣,拌入硫黃12g、延胡索細粉9g(注意此時火力應減小,如火力過猛則易燒毀,過小則凝結),然后離火,使藥汁速凝,再徐徐加溫熔化,加入牛黃0.9g、朱砂9g、麝香6g,用竹片抖勻,倒入瓷盆中,使它凝成餅狀,剪成麥粒大小,放入瓷瓶內密封備用。
2.藥錠灸藥(之一):將硫磺末120g放入鋁盒在乙醇燈上加熱,再將生川烏、生草烏,朱砂各9g,細辛、冰片各6g,研末拌勻傾入,竹棒攪和,將鋁盒離火,再傾入蟾酥末6g、麝香末1分攪和。待涼后成餅狀,剪成麥粒大小備用。
3.藥錠灸藥(之二):取硫磺80g,朱砂8g,川烏10g,草烏10g,乳香10g,甲珠10g,冰片3g,麝香2g備用。將以上8味藥物分別置于乳缽內,研為極細末,以無聲為度。先將硫磺一味盛于銅勺內,炭火上熔化。次入川烏、草烏、乳香、甲珠和勻,再人朱砂、冰片、麝香,充分攪拌。然后傾于光潔大理石板上,攤開冷卻,壓成薄片,切成條形,搓成線狀,裁成米粒大小一截。陰干,收貯瓶內,勿令泄氣,以備應用。
具體操作:可分別選用以下一種。
1.直接灸法(之一):選定穴區后,取灸藥一粒,置于穴區,點燃。直至灸藥燃盡。灸后穴上即起一水泡,可用龍膽紫藥水涂抹。一般不留瘢痕。一般每穴僅灸一壯。每周1次。
2.直接灸法(之二):施灸前,先于所選穴區涂以少許蒜泥,取灸藥一粒 ,粘貼于上,火柴點燃,俟火將滅,用姜塊迅速壓于穴區,此為一壯,每隔0.3~0.5cm處再行灸之,連灸3~5壯為度。
3.隔紙灸法:使用時,取2×2cm見方白紙1張,使其中點對準所選穴區或阿是穴,四角用凡士林涂抹而緊貼皮膚,取灸藥一粒置于白紙中點,用火柴點燃燒盡,但不使白紙燒著。等患者感到溫熱或灼熱時用火柴壓滅即可。揭去白紙可見皮膚灼白。此為一壯。每穴灸2~3壯。5~7次為一療程。
4.隔姜灸法:取鮮姜薄片,將鮮姜片的中點對準所選穴區,再取灸藥1粒放在痛點,用火柴點燃,使之燃燒,待病人感到溫熱或灼熱時,將火壓滅。每周治療1次,1~2次為1療程。若局部出現小泡,不必弄破,幾日后可自行消退。如已破潰,可用龍膽紫外涂。
主治病證
風寒濕痹、肌肉關節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足攣急、痛經、偏癱、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偏癱、腰背胸脅痛、頑癬、疝痛等及一切陽虛陰盛以及寒邪所致之痛證。
注意事項
1.藥錠灸施灸時必須找到痛點,火候適度,灸之不及療效不佳,太過則灼傷皮膚。一般以病人感灼熱痛時,藥錠將燃盡為度;施灸時間亦可視病人形體而論,消瘦者宜短,肥胖者宜長。相應地選藥錠亦宜小或稍大。
2.藥錠灸禁用于局部皮膚破損、潰瘍者,婦女月經期,妊娠期須慎用。部分病例須攝X線片,排除骨腫瘤、骨結核、骨髓炎等骨病及骨突位撕裂性骨折,若有此類病變者亦屬禁用之例。
3.藥錠灸藥塊的制作過程中應掌握火候和硫黃熔化時間,一般約3min左右,時間短則嫩,時間長則老,灸塊嫩點燃后易向周邊流淌,火力不集中,灸塊老則點燃后表面起皮,燃燒不充分,火力弱,均可影響治療效果。
4.本灸法后除跟骨骨刺處之皮膚厚實外,其它部位灸后(尤其是直接法)可出現水泡,須及時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污染,感染。灸藥有大毒,嚴禁內服。
臨床應用
1.腰背痛
取穴:阿是穴。
治法:
方法一:用藥錠灸藥(之一)灸治。取2×2cm白紙1張,使其中點準腰背部的脊柱中線的壓痛點(即壓痛的棘上或棘間韌帶的頂點)其四角涂上凡士林緊貼皮膚,取本藥1粒置于白紙中點,用火柴點燃燒盡(不使白紙燒起來),待患者感到溫熱或灼熱痛時用火柴壓滅即可,揭去白紙可見皮膚灼白。
方法二:取生川烏、生草烏、朱砂各9g、蟾酥、冰片、細辛各6g、麝香0.3g。將上藥烘干研粉,過細篩成細粉末。將鋁制方盒置乙醇燈架上,鋁盒內倒入硫黃120g,用乙醇燈加熱方盒使硫黃末烊化,再將上藥粉末拌勻倒入,攪拌均勻,涼后成餅狀,將藥餅做成赤豆大小備用。用法:切取鮮姜薄片,將鮮姜片的中點對準壓痛點,再取陽燧錠1粒放在壓痛點,用火柴點燃,使之燃燒,待病人感到溫熱或灼熱時,將火壓滅。每周治療1次,1~2次為1療程。若局部出現小泡,不必弄破,幾日后可自行消退。如已破潰,可用龍膽紫外涂之。
療效:共治療160例,結果:痊愈92例,顯效62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8%。
2.痹證
取穴:主穴:阿是穴(壓痛點)。背部取大椎、神道、至陽、命門、(腰)陽關、長強、風門、肺俞、膈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氣海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肩部取肩髃、肩髎、膈俞;上肢取曲池、合谷、天井、尺澤、陽池、外關、陽溪、腕骨;髀部取環跳、居髎、懸鐘;下肢取秩邊、承扶、陽陵泉、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配穴:行痹配風門、膈俞、肝俞;痛痹配腎俞、關元。著痹配脾俞、足三里、陽陵泉;熱痹配大椎、曲池。
治法:根據病位、病情、病程、年齡及體質不同,每次可取數十穴。藥錠制法取祛風散寒、清熱通絡、除濕鎮痛、益氣養血、培補肝腎之中藥。如甘松、白芷、蒼術、當歸。制草烏、朱砂、蜈蚣、石膏、芒硝、乳香、沒藥、冰片、麝香等,將藥品研末,按一定比例和硫磺溶化在一起,制成似綠豆狀的藥錠,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備用。施灸時在選定的每個穴位上,先涂擦姜汁或蒜汁,貼直徑0.8cm 薄紙1片,放置藥錠1粒,用火柴點燃。幾秒或10數秒后藥錠燃盡,每穴一壯,循經施灸,灸后起一小泡,幾日后結痂。1個月治療1次,交替取穴施灸,逐漸減少取穴數量,3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58例,結果:治愈34例,好轉22例,無效2例??傆行蕿?8.5%。
3.著痹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痛點)。
配穴:肩關節加肩髃、肩髎、臂臑、肩貞;肘關節加曲池、天井、尺澤;髖關節加髀關、環跳、陰廉;膝關節加內外膝眼、梁丘、鶴頂(臏骨上綠正中凹陷處)。
治法:
藥錠制備:將川烏、草烏、朱砂各3g,千年健、鉆地風、甘松、蒼術各6g,蜈蚣2條,上藥共研細末,取12g另加乳香、沒藥各12g,冰片6g,硫黃適量,共放置陶瓷方盤內,加菜油加溫成塊,再加麝香粉5g,均勻散于藥塊上,待冷卻后打碎呈米粒大小,密封備用。方法:治療時取備好的1分幣大小的薄生姜片(針刺空洞若干),平放在穴位上,取原藥1粒,放置在姜片上點燃.讓其自然燒盡為止。如確實太熱可適當提高姜片,以防燙傷。根據病情輕重、患病部位,確定藥灸的穴位和時間以及間隔時間。
療效:共治100例,經2~3次灸治后,治愈68例,顯效27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
4.腰痛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藥錠配制:將硫磺18g置銅勺內用文火熔化,即下朱砂9g拌勻,離火下麝香3g迅速攪勻傾在玻璃板上,待稍冷 (未硬化)立即捏成米粒大小之藥錠,裝瓶密封備用。
灸治方法:在腰椎、骶椎及兩側找出最明顯之壓痛點或皮下陽性反應物之壓痛點1~2處,消毒后用藥錠1粒安裝上,以火點藥錠頂部,待燃燒至3/4時,即以小塊膠布復蓋滅火按壓。次日揭去膠布,涂以龍膽紫,蓋上消毒敷料并固定。病程長,病情重,瘀血凝滯日久,可加灸膈俞及腓腸肌上這壓痛點:腰部壓痛點有皮下陽性反應者,可先用剌絡拔罐法,然后再灸;凡委中至承山及其兩側有叢狀小靜脈暴露者,宜在腰部施灸后用棱針在腓腸肌之小靜脈上剌破出血,兼寒濕者放血量宜少,兼濕熱者放血宜多。一般施藥錠灸1~3次。
療效:共治58例,結果:近愈6例,顯效40例,好轉10例,無效2例??傆行蕿?7.1%。
5.腮腺炎
取穴:角孫、頰車。
治法:上穴均選,單側病取患側,雙側病取雙側。角孫穴灸前,先剪掉毛發并常規消毒,點燃陽燧棒點灸筆對準穴位點灸,以局部起小水泡為度。然后在頰車穴點灸,以局部起小泡為度。然后在頰車穴注射腮腺針劑或板藍根針劑1ml,雙側病者左右各1ml。一般1次即可,如熱不退可用板藍根、金銀花各10~30g水煎內服。
療效:共85例,療效滿意。
主要參考文獻
[1]程志明。藥錠灸治療痹證58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95;15(2):45。
[2]沈敦道。陽燧錠灸治療棘間、棘上韌帶損傷性腰背痛52例 浙江中醫雜志 1985;20(3):117。
[3]詹永康。藥錠灸療為主治療瘀血腰痛:附68例療效觀察 湖南中醫雜志. 5(1):31。
[4]錢世勛。陽隧灸治療骨突位疼痛證 中醫外治雜志 1996;(5):46。
[5]李廣明。點灸穴位注射治療腮腺炎85例 中國針灸 1990;10(4):51。
[6]程克敏。麝香陽隧棒點灸治療低鉀血癥1例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96;15(4):44。
[7]王良生。錠灸法在外科中的應用 中醫外治雜志 1995;(6):38。
[8]王維佳。陽燧錠隔姜灸治療棘間、棘上韌帶損傷性腰背痛98例 中國民間療法19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