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灸 , 可分為單純蠟灸法和藥蠟灸法。
蠟灸
概 述
是將黃蠟或白蠟烤熱溶化,用以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最早載于《肘后備急方》治狂犬咬傷“火灸蠟以灌瘡中”的黃蠟灸,歷代不少醫著亦有所記述。至清代,本法趨于成熟,在吳亦鼎編撰的《神灸經綸》一書中,有頗為詳盡的介紹,且被一直沿用至今。現代,本法有一定發展。首先,在灸材方面,除了用黃蠟以外,還應用石蠟,石蠟是石油蒸餾的產物。是一種高分子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主要性質及生理作用有以下特點:熔點低,為45~52℃;可塑性大;石蠟中不含水分及其它液體物質。它不產生對流,所帶的熱不向四周發散,因此石蠟覆蓋下的皮膚能較長期的保持適宜的溫度;石蠟冷卻即變硬,有壓力作用,因此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也稍被壓縮。藥和熱的作用能達到病所組織深部有消炎止痛作用。其次,在單純蠟灸的基礎上再敷以藥物的藥蠟灸,利用蠟灸熱力的理化作用,助藥物透過皮膚,發揮灸法和藥療的雙重作用。
操作方法
可分為單純蠟灸法和藥蠟灸法。
1.單純蠟灸法(之一):先以濕面團沿著瘡瘍之腫根圍成一圈,高出皮膚3cm左右,圈外圍布數層,以防火烘膚,圈內放入上等蠟片約1cm厚,隨后用銅勺盛炭火在蠟上烘烤,使黃蠟溶化,皮膚有熱痛感時即移去銅勺。若瘡瘍腫毒較深,可隨灸隨添黃蠟,以添到圍圈滿為度。灸完灑冷水少許于蠟上,冷卻后揭去圍布、面團及黃蠟。
2.單純蠟灸法(之二):
灸材:黃蠟、香油、蔥白。制法:黃蠟、香油比例為等量,先將黃蠟放入香油內熔化,俟涼后凝固待用。選穴:以病灶局部為主穴,配穴可循徑選距離病灶較近的1~2個俞穴即可。方法:將準備好凝固之蠟油化開。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乘熱用蔥白沾蠟油往病灶及俞穴部位上刷抹,使之熱熨,如此反復行之,約5~10min。最后將凝固在瘺疽孔上的蠟油用敷料復蓋固定。下次施灸時可將蠟油刮去再行施灸,每日1次。
3.藥蠟灸法(之一):
灸材:醫用石蠟、蜂蠟、中藥、食醋。方法 :取醫用石蠟與蜂蠟(比例為5:1)及適量中藥細未放入內層鍋里,外層鍋加水適量上火加熱至70℃~80℃,使蠟溶化成液體狀,然后倒入醫用彎盤,約2.5cm厚,冷卻至半固體狀,此時藥蠟表面溫度為50℃左右,選擇治療部位或穴位,先以食醋涂于皮膚表面,然后取盤蠟貼敷,外加棉墊包裹保溫。每次治療30min,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為一個療程。
4.藥蠟灸法(之二):將復方中藥按比例配制,諸藥烘干磨粉備用。用時將藥未用白酒或50%乙醇噴潤,以能粘成餅狀為度,敷于患處,約0.3~0.5cm厚。再用一塑料封薄膜封蓋于上,將盛放于搪瓷杯中溶化之白蠟,用排筆均勻涂于薄膜上,稍凝即涂,厚度以1~2cm為宜。約20min左右,待蠟溫接近皮溫時,將藥餅及蠟取下。藥餅3次一換。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亦可采用下法:使用時取適量,用溫開水調漿糊狀的藥糊,在所選穴區涂抹上,約5分硬幣大小,0.3cm厚的藥糊。然后將熔化備用的白蠟或黃蠟液用排筆刷在已涂好的藥糊上,待所有藥糊被蠟復蓋后,再較大面積將復蓋藥糊的面積連成一片,來回反復刷抹蠟的厚薄視病情輕重而異,一般在1cm左右。最后將準備好的塑料薄膜包在蠟的外面,再用毛巾裹好,以防熱量散失。藥蠟留置的時間視疾病的深淺和病程的久暫而定,一般留 20~30min后取掉藥蠟,用毛巾擦干凈即可。隔日一次,疼痛較重的可每日一次。十日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風寒濕痹、無名腫毒、癰癤及臁瘡、胃脘痛、痛經等病證。
注意事項
蠟灸法雖然用途廣泛,其臨床應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性肺結核、出血傾向、急性化膿性炎癥、感染性或過敏性皮膚病、皮膚癌等均禁用本法;
2.灸蠟配制過程中,加熱時防止蠟液中滲有水滴,以免燙傷皮膚。
3.灸蠟用過后要注意清潔,其方法是在灸蠟中加等量的水煮沸30min以上,使蠟中的藥末溶于水中或沉淀于蠟的底層,待冷卻后將溶于水中的藥末去除,沉于蠟底層的藥末刮掉,清潔過的蠟可繼續使用。
臨床應用
1.骨結核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灶區即瘺疽孔局部)。
配穴:循徑選距離病灶區(瘺疽孔)附近俞穴。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每次取1~2個。以黃蠟、香油、蔥白為原料。制作時黃蠟、香油比例為等量,先將黃蠟放入香油內熔化,俟涼后凝固待用。方法:將準備好凝固之蠟油化開。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乘熱用蔥白沾蠟油往瘺疽孔及俞穴部位上刷抹,使之熱熨,如此反復行之,約5~10min。最后將凝固在瘺疽孔上的蠟油用敷料復蓋固定。下次施灸時可將蠟油刮去再行施灸。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停治3~4日。
療效:治療5例多發性骨結核患者,皆收到一定的療效。
2.類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阿是穴(病變關節)。
治法:取二活乳沒散:羌活、獨活、川烏、乳香、沒藥、透骨草各等分研細瓶裝備用。方法:先取石蠟熔化,加熱到60~70℃放置白搪瓷盆內加入二活乳沒散10g,待冷卻45~48℃左右(開始可先用42℃,逐漸提高溫度。以便得到患者合作)。壓成蠟片(0.5~1.5cm厚),包裹阿是穴,或盡快得分層涂于皮膚上,直到0.51cm厚度為止。外面包1層蠟布(用五層紗布做成)后,再加毛巾保曖,使不易散熱。一般每日1次,2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療效:共觀察35例,經過20~3O次藥蠟治療,治愈20例,顯效14例,無效1例占3%。總有效率為97%。
3.膝關節炎
取穴:阿是穴(病變關節)。
治法:
(1)選藥 : 關節疼痛較明顯者用二活鎮痛散(以羌活、獨活、制乳沒、細辛、川烏、土元、紅花、膽南星、雷公藤、桂枝、絡石藤、白花蛇、烏梢蛇等藥物組成);疼痛較緩,以酸痛為主者用蠲痹復康散(以透骨草、寄生、川斷、羌活、獨活、蜈蚣、全蝎、淫羊藿、威靈仙、伸筋草、白芥子、制乳沒、姜黃、白花蛇、烏梢蛇等藥物組成)。
(2)選蠟 :選用潔白、無雜質、無顆粒、熔點在50~60℃,韌性好,黏稠度適宜,含油量不超過0.9%,酸堿度為中性粒細胞,對皮膚無刺激的優質醫用石蠟。
(3)方法 : 將藥物溶于適量的優質醫用石蠟中制成藥蠟,加熱溶化后倒入鋪好紗布的盤中,其厚度約為2~3cm,待表層藥蠟冷卻凝結之后(表層蠟溫約為50~53℃,內層約高2~3℃),連同紗布一起取出放在治療例膝關節部;也可將藥蠟加熱熔化后直接倒入治療盤中,待冷卻凝結成餅狀后用專用刀將藥蠟與盤邊分開,取出放于治療側膝關節部。然后蓋上紗布或塑料布,再用床單、棉被或毛毯包好保溫。治療時間為30~60min。每日1次,10~15日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60例,結果:痊愈11例,顯效29例,好轉17例,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為95%。
4.痹癥
取穴:阿是穴。
治法:取生川烏、生草烏各1份,羌活、獨活各2份,白芷3份,按以上比例將諸藥烘干粉碎為末備用。用法:將藥末用白酒或50%乙醇噴潤,至能粘成餅狀為度。敷于患處,約0.3~0.5cm厚。再用一塑料薄膜封蓋。將融化之白蠟均勻涂于薄膜上,稍凝即涂,厚度以1~2cm為宜。20min待蠟溫接近皮溫時,治療完畢。每日 1 次,藥粉3次一換,10次為一療程.
療效: 隔藥蠟灸法本病,總有效率為90%左右。
5.痛證
取穴:主穴:阿是穴(壓痛點或疼痛部位)。
配穴:腰痛加命門、陽關、腎俞、氣海俞、大腸俞;胃脘痛加中脘、建里、梁門、下脘;痛經加中極、關元;肩關節痛加肩ók、肩ós 、肩貞、臂Ä?。
治法:
(1)灸材:將以丁香、肉桂為主的芳香性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藥物磨成細粉備用。并準備以下物品:白蠟或黃蠟;熔化蠟用的鍋勺和搪瓷杯;調藥用的彎盤和徐藥用的壓舌板;刷蠟用的排筆;塑料薄膜和大毛巾。
(2)方法:病人取便于醫者操作且能耐久的舒適體位,裸露治療局部,在已選擇好的穴位上涂上用溫開水調成厚漿糊狀的藥糊,約5分硬幣大小,0.3cm厚薄,然后將熔化備用的蠟液用排筆刷在已涂好的藥糊上,待所有藥糊被蠟復蓋后,再較大面積地將所有復蓋藥糊的穴位聯成一片來回反復刷抹蠟液,待熱熨至患者能耐受時為度。刷蠟的厚薄視病情輕重而異,一般在1cm左右,最后將準備好的塑料薄膜包在蠟的外面,再用毛巾裹好,以防熱量很快散失。藥蠟留置的時間視疾病的深淺和病程的久暫而定,一般留20~30min后取掉藥蠟,用干毛巾擦干凈即可。隔日1 次,疼痛較重的可每日 1 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353例(肩關節痛59例,腰背痛236例 ,其它痛證58例),結果,顯效138例,有效180例,總有效率為90.1%。
6.各種病證
取穴:據病證選取相應穴位。
治法:取醫用石蠟與蜂蠟(比例為5:1)及適量中藥細未放入內層鍋里,外層鍋加水適量上火加熱至70℃~80℃,使蠟溶化成液體狀,然后倒入醫用彎盤,約2.5cm厚,冷卻至半固體狀,此時藥蠟表面溫度為50℃左右,選擇治療部位或穴位,先以食醋涂于皮膚表面,然后取盤蠟貼敷,外加棉墊包裹保溫。每次治療30min,1d1次,5次~10次為一個療程。
療效:150例中,急性扭挫傷者24例,急性腰肌勞損28例,骨質退行性關節病變者23例,慢性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21例,婦科病48例(痛經21例,閉經4例,乳腺良性增生12例,慢性盆腔炎、盆腔囊性包塊者9例,宮寒不孕2例),胃痙攣性疼痛者4例,慢性腎功能衰竭者2例。結果治愈90例,好轉5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 97.3%。
主要參考文獻
[1]鄭福康。治療多發性骨結核 吉林中醫藥 1983;(5):6。
[2]王玲。藥蠟療法的臨床應用 中醫外治雜志 2000;(4):26。
[3]呂振金。藥蠟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5例 中醫外治雜志 1994;(2):27。
[4]呂振軍。藥蠟外敷治療膝關節炎60例 中醫外治雜志 1998;(1):12。
[5]王華。隔藥蠟灸治療風濕痹痛353例臨床觀察 四川中醫 1996;14(10):53。
[6]王華。隔藥蠟灸治療痹痛353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7;1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