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灸
概 述
回旋灸法又稱熨熱灸法。是指將燃著的艾條在穴區上方作往復回旋的移動的一種艾條懸起灸法。本法能給以較大范圍的溫熱剌激。回旋灸的艾條,一般以純艾條即清艾條為主,近年來,臨床上也有用藥艾條施灸,取得較好的療效。其中,報道較多的為趙氏雷火灸法,以獨特的配方研制成的藥艾條作回旋灸,用于治療某些五官科及婦科病證。
操作方法
回旋灸的灸條分為清艾條(包括無煙艾條)和藥艾條。回旋灸的操作法有二種:一種為平面回旋灸。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區或患部熏灸測試,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在此距離作平行往復回旋施灸,每次灸20~30min。視病灶范圍,尚可延長灸治時間。以局部潮紅為度。此法灸療面積較大之病灶;一種為螺旋式回旋灸,即將灸條燃著端反復從離穴區或病灶最近處,由近及遠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適用于病灶較小的痛點以及治療急性病證,其熱力較強,以局部出現深色紅暈為宜。
主治病證
本法適于病損表淺而面積大者,如神經性皮炎、牛皮癬、股外側皮神經炎、皮膚淺表潰瘍、帶狀皰疹、褥瘡等,對風濕痹癥及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也有效果。另可用于近視眼、白內障、慢性鼻炎、以及排卵障礙等。
臨床應用
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阿是穴(莖乳孔)、地倉。
治法:上穴均取,選患側。囑患者側臥位,患側面部在上。取清艾條點燃懸灸上穴,均為回旋灸。其中阿是穴即莖乳孔的懸灸范圍為乳突及莖突之間。灸時距穴位2~3cm,往復回旋,直至局部皮膚溫熱,潮紅而無痛感為度。但在灸地倉時應灸至出現輕度抽搐為好。每穴灸5~10min,最長不超過1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7日。在此期間囑患者用溫熱水洗臉刷牙,保暖患側,并停止其他一切治療。
療效:共治50例,結果:臨床痊愈32例,其中:經治療3次,臨床治愈11例,治療10次而愈者12例,治療20次后愈者9例;經3個療程治療顯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
2.帶狀皰疹
取穴:分二組。(1)根據脊神經的節段性分布規律,確定皮損及疼痛部位所屬的胸神經,取該神經根相應的背俞穴。一般以2~4穴為宜。(2)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任取其中一組穴位。取背俞穴時,先視皮損大小,用清艾條2、3支(每支25g)。點燃后,在局部行回旋灸,至皮損部充血發紅,疼痛瘙癢感消失為度,每次約灸20~30min。阿是穴,即皰疹皮損局部,可在皮損帶四周3cm范圍內先常規消毒后,以經嚴格消毒的三棱針快速點刺皰疹疹點正中,深約0.3~0.5寸,刺破水皰,可見少許黃水或污血溢出。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擠壓皰疹,再將三根清艾條捆成束,點燃吹旺火、來回往返旋轉熏灸每一個皰疹及皮損帶四周約3cm范圍內,垂直距離以離皮損處約l~1.5寸,以患者感覺反復出現能忍受的癢、脹、熱、舒適為度。要求邊吹旺火邊回旋熏灸,灸治時間宜長,以灸治黃水或污血不再溢出,皰疹點由發紅至發暗、轉黑為止,約30min左右。亦可艾炷無瘢痕灸。回旋灸法同前,艾炷灸的方法為先以5%稀碘溶液作穴位皮膚擦拭消毒,然后涂以少量凡士林。選用優質艾絨,制作底面直徑為0.6~0.9cm、高為0.6~0.8cm圓錐形艾炷,置穴位處后以線香點燃,口吹或手扇微風,令其速燃。可在灸處附近皮膚作輕微抓瘙和拍打,以分散灼痛感,待患者實在不能忍受時撤去殘炷,更換新炷,每次約以4~9壯為宜。治療期間皮損局部不得沾水,可不覆紗布,暴露皰疹面。上述方法1日1次,療程因人而異,直至治愈為止。
療效 :共治183例患者,痊愈165例,顯效11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100%。其中43例,與針刺治療41例作對照。結果提示艾灸和針刺治療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但艾灸治愈率較針刺為優,且艾灸對帶狀皰疹疼痛的總體改善及即時、持續鎮痛效果均優于針刺。
3.降血沉
取穴:大椎、陽陵泉。
治法:上穴均取,陽陵泉取雙側。用藥艾條點燃后,在離皮表2至3cm處,以穴位為中心,2cm為直徑所圈定的范圍內施以回旋灸。每穴灸5~10min,其中大椎穴每次不少于10min,灸至局部有明顯熱感、皮膚呈現紅暈為度。每日灸l~2次,5次為一療程。間隔2日,行第二療程治療。血沉檢查時間:患者均在艾灸前一周內檢查血沉為準,灸后則根據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分別在半個月、1個月、2個月內復查血沉并作為治療后療效分析依據。
療效:紅細胞沉降率(ESR)增速,常作為風濕熱所致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及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輔助診斷之一。共觀察211例,血沉檢查在30mm/小時以上(長管法為準)。結果:近期治愈63例,顯效78例,有效5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1.5%。
4.類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
主穴:中脘、氣海、大椎、大杼、陽陵泉、阿是穴(局部腫脹、疼痛處)。
配穴:手、腕部加陽池、外關、陽溪、腕骨;足踝部加申脈、照海、昆侖、丘墟。照海、太溪。
治法:主穴為主,據部位酌加配穴。外邪重者多灸大椎、陽陵泉,兼灸它穴;正虛明顯者灸氣海、中脘為主,兼灸它穴。囑患者用清艾條以回旋灸法自灸以上穴位,每日1次。同時用艾條自灸疼痛關節(阿是穴),令有灼熱感為度。使用時點燃艾條在上述穴位來回往復溫熏,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20min。每日或隔日 1 次。內服中藥(方一:羌活、獨活各9g,延胡索12g,木瓜9g,當歸15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淫羊藿15g,威靈仙15g,露蜂房9g,肉桂3g,附子6g,生黃芪15g,孩兒參15g,生甘草6g組成,每日1劑。或:生黃芪20g、生地20g、仙靈脾15g、當歸10g、青風藤30g、七葉一枝花30g、炙甘草6g、陳皮10g,加水500ml,二鍋頭白酒50ml浸泡藥物20min后煎煮,每日1劑。)日服2次。所剩藥渣可乘熱外敷疼痛關節數次后再棄之。以上灸法及服藥,以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3療程。有少數患者在艾灸后出現口干咽燥,不必停灸,加針刺照海、太溪即可緩解。患者病久關節已變形,肝腎虧虛氣滯血瘀較重時,療效欠佳。這類患者在全身癥狀好轉之后,可部分恢復四肢關節生理功能,病情緩解。故囑其長期多自灸以維持療效。
療效:共治81例,結果:近期控制14例,顯效25例,有效3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0.1%。肝腎虧虛型患者療效要比其他證型差一些;病程長短與療效無大關系;療程與療效之間無大關系。本療法對變型關節尚不能完全恢復正常。
5.局限性神經性皮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患者充分暴露患部,首先以75%乙醇棉球消毒患部,待乙醇揮發后即以七星針進行叩刺,叩刺順序是由外向內(即從皮損周圍向中心)叩刺。叩刺力度屬重叩,腕力較重,針體垂直叩打在患處,節奏稍慢,以被叩局部皮膚明顯發紅,微量出血為度,再以干棉球擦盡滲血。然后點燃清艾條,對準患處部位約距皮膚2cm左右進行反復旋轉施灸,每次施灸時間10~15min。 隔日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日。
療效:共觀察63例,通過3個療程的治療,在治療期間不用其它方法,結果:痊愈57例,顯效4例,好轉2例。其總有效率達到100%。
6.扁平疣
取穴:
主穴:阿是穴(疣多發部位)。
配穴:中渚、丘墟、曲池、魚際。風熱加風池、商陽,郁火加行間、俠溪。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或據癥選加。阿是穴用圍刺法,再在疣多發部位行回旋灸。即點燃一長約20cm,直徑為1.5cm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上的3cm高處,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動,使皮膚有溫熱而不致於灼痛,移動范圍在3cm左右,每部位每次約15~20min,灸用瀉法,即“急吹其火”。其余穴位均針刺,亦用瀉法。 上述灸剌之法,每日 1 次 ,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50例,結果:痊愈16例,顯效14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
7.創口感染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創口首先消毒換藥后,取用清艾條或藥艾條點燃對準創口回旋灸,距離以患者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以創口為中心,緩慢均勻移動艾條,灸至創口及周圍皮膚出現明顯紅暈。如創面化膿范圍較大者,可用2根艾條并為一體點燃后對患處施灸。每次20~30min,每日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66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58例均于6日內治愈,8例因創口感染重,創面范圍較大11日內治愈,總有效率為100%。
8.皮膚表淺潰瘍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艾條懸灸,距阿是穴即病灶區2~3cm,往復回旋,直至周圍皮膚發紅,傷口表面干燥、結痂。患者自覺表皮不甚熱,熱力往深層透入即可。治療時,要注意艾條的高度,避免灼傷。一般需要20~30min,每日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117例,結果全部有效。一般創面經2次治療后都可明顯好轉,3~5日可愈,最多不超過7日。
9.褥瘡(壓瘡)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
治法:
(1)表皮紅,未潰爛者,可單獨采用清艾條熏灸,取無藥艾條或有藥艾條一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約距褥瘡處0.5~1.0cm左右進行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不感到灼痛為宜。每次每處15~30min,每日l~2次。7~10日為一療程。
(2)表皮已潰者首先對褥瘡進行清創,初期表皮破潰有水皰者,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皰內滲液;新鮮瘡面未感染者,75%乙醇于創面四周皮膚消毒,然后用0.9%生理鹽水清洗,如有壞死形成,則應去除壞死組織;瘡面較大,分泌物較多者,用生理鹽水清洗后,局部濕敷慶大霉素。清創前均未取少量分泌物作細菌培養。然后采用清艾條,在距瘡面2~3cm處進行回旋灸,每次20min~30min,每日2次。
(3)對已化膿者,創面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后,配合紅霉素軟膏外敷,然后用艾條回旋灸,每次30min,每日2次(注:創面清洗,每日一次,若膿性分泌物減少,創面有愈合趨勢,可隔日清洗1次)。
(4)對于癱瘓患者往往伴有感覺減退,局都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張,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調節施灸的距離防止燙傷。即術者手執點燃的清艾條,對將壓瘡處,距離以患者感到溫熱而又能忍受為度,固定艾條集中于一點,連續施灸。一般每次30min,日1~2次。對水皰及膿液較多的壓瘡不宜直接將艾條對準患處,而應在其周圍施回旋灸。I度壓瘡即未漬破者采用藥艾條施灸,并可在施灸前按揉局部5~10min。經艾灸后之瘡面覆蓋有一層薄黃色油狀保護膜,不需擦去,此物有殺菌作用,可保護瘡面。可于艾條灸時,醫者左手食、中二指張開,置于創面兩旁測知艾灸熱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以防燙傷。
療效:運用艾條回旋灸治療褥瘡176例,結果有效率為93.75%~100%。
10.肛門瘙癢癥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
治法:先令患者肛門排空,局部洗滌清潔,取側臥位。將艾條點燃,距肛門皮膚半寸(約2~3cm)用回旋灸法(艾條在肛門周圍皮膚瘙癢區域來回轉動,但距肛門皮膚的距離不變),灸治至皮膚略發紅,約20~30min,患者略感溫熱即可。每日 1 次,10日為一療程,一般觀察二療程。
療效:
(1)72例中痊愈26例,顯效22例,有效12冽,無效12例,總有效率83%。其中局部干燥者痊愈21例,占痊愈者80%,無效12例均為局部潮濕者。
(2)所有有效患者艾灸處局部均感溫熱舒適,其中三次熏灸后,奇癢明顯減輕者40例,占有效病例的67%。
(3)另有25例患者自覺溫熱透達深部,9例溫熱感沿大腿內側向下傳導,12例溫熱感沿腰椎傳導至盆腔內,此乃所謂“灸感”。有灸感者均為痊愈及顯效病例,說明有灸感者治療效果好。
11.輸液發熱反應
取穴:命門。
治法:醫者手持艾條在命門穴周圍5cm處回旋施灸,以有灼熱感而不燙傷患者為佳。每次灸2~3min,最多不超過10min。并減慢輸液速度至每min70~40滴,全身反應嚴重者停止輸液。每日2次。
療效:用艾灸療法治療發熱反應54例,其中顯效45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4%。患者艾灸后,一般體溫上升不超過38℃,不用其它方法即可恢復正常。
12.耳廓假性囊腫
取穴:阿是穴(耳廓病灶區)。
治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點燃艾條,對準患處,灸至患者感到溫暖舒適為度,一般距離為3~4cm。灸時艾頭要時時移動(回旋灸),其幅度與囊腫的大小相符,使患處均勻受熱。每次灸艾條1寸,灸后包扎固定,15min后患者方可外出。每日治療1~2次。不計療程 。若患者對熱耐受力較差,灸前可在患處皮膚涂油以防燙傷。
療效:共治療30例,結果全部獲效。其中治療1~2次治愈者19例,3次治愈者9例,3次以上治愈者2例。
13.妊娠劇吐
取穴:
主穴:至陰;
配穴:中脘、足三里、內關。
治法:患者取仰臥位,用普通艾條,首先在雙側至陰穴上方約2cm處,施回旋灸與雀啄灸手法,交替灸15min,以表皮充血發紅為度。接著將雙側內關穴乙醇消毒,用1.5寸毫針直刺0.5寸深,待得氣后施以瀉法,行針10min留針。隔15min如法行針1次。然后再依次回旋灸中脘、足三里穴,施平補平瀉手法,每穴灸10min。最后再次灸至陰穴1次。10min后起針收灸。如此每日1~2次,7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13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經治療2次痊愈者5例;3次痊愈者3例;4次痊愈者2例;5次痊愈者2例;7次痊愈者1例。
14.排卵障礙
取穴: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配穴:腎虛加腎俞,肝郁加肝俞,痰濕內阻加脾俞、豐隆。
治法:主穴每次灸2穴,配穴據癥配加。點燃艾條,距穴位1.5寸,施以回旋灸法,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宜。主穴每穴灸20min,配穴每穴灸15min,每日或隔日1次,月經周期的第12~16日必須每日灸1次,經期停灸。同時于月經第7日開始配合服用中藥,每日1劑,經期停藥。腎陽虛型治以溫腎益精、調補沖任為主,用右歸丸加減;腎陰虛型,治擬滋腎陰、益精血為主,左歸飲加減;肝氣郁結,則擬舒肝解郁、養血理脾為主,開郁種玉湯加減;痰濕內阻,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調經為主,蒼附導痰丸加減。1個月為一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療效:共治45例,結果:有效4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l%。
15.輸卵管炎癥性阻塞
取穴:
主穴:神闕、關元、中極、阿是穴(位于兩側少腹,亦即附件相應皮表部位)。
配穴:腎虛加腎俞,肝虛加肝俞、次*s、下*s、三陰交、太溪,輸卵管足部反射區。
治法:主穴為主,阿是穴必取,余穴取1~2穴;配穴據癥配加。采用雷火針懸灸法:點燃雷火針灸藥條之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寸左右,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膚發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避免燙傷),隨時吹掉藥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min,兩側少腹部加用雀啄法灸療和按揉手法。配穴每穴灸5min。每日1次,每次1支雷火灸藥條,經期停灸。病情嚴重配合四逆散加味。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療效:共治54例,結果:痊愈14例,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7%。
16.小兒遺尿
取穴:背部膀胱經循行的路線(上從大杼至大腸俞)。
治法:患兒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取清艾條1支點燃后沿膀胱經循行背部的路線(上從大杼至大腸俞)距皮膚2~3cm左右進行循經來回熏烤,使患兒背部產生溫熱舒適之感為度,每次溫灸20min,以兩側膀胱經皮膚潮紅為佳。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2日行第2療程,
療效:共治34例中,從第2療程開始統計療效。結果:痊愈29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3 %。
17.新生兒先天性肌性斜頸
取穴:風池。
治法:患兒取仰臥或側臥位,醫者左手固定好患兒頭部,右手持點燃的藥艾條,對準患側風池穴,回旋式溫和灸15~20min,然后逐漸向下移至病灶處,再旋灸10min左右,使之有溫熱感,局部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療效:共治80例,均在一個療程內痊愈。其中,治療2次而愈者2例,3次而愈者23例,4次而愈者31例,5次而愈者24例。
18.咽炎
取穴:主穴;以頸局部取穴為主,一線:任脈頸段,其中以廉泉、天突穴為主;二、三線;胃經頸段左右各一線,其中以人迎、水突,加小腸經天容為主。
配穴:急性咽炎加少商,慢性咽炎加太溪。
治法:患者仰靠坐位或仰臥位,一手持鏡子對照頸部,一手持點燃的無煙灸條,先灸一線,后灸二、三線及其他穴位。方法采用小幅度回旋灸,距離以患者能忍受為度,要求熱力深達病位,如患者感覺病位象有泉水涌出,效果最佳,每次30min,6次為1個療程。注意防止燙傷;頸部灸時不宜說話和吞咽動作;灸條燃后的灰燼及時去掉,以保證效力;若熱力一次不能透達病位,不可強求,多灸幾次逐漸達到。
療效:急性咽炎208例中,痊愈193例,顯效15例;慢性咽炎112例中痊愈90例,顯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
19.青少年近視
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瞳子*s、攢竹、四白、印堂、耳郭內外側穴區。
配穴:風池、大椎、肝俞、腎俞、光明、合谷。
治法:每次主配穴均取。點燃雷火針灸藥條頂端,用懸 灸法施。隨時吹掉藥灰,保持紅火,灸至皮膚微紅,感覺發熱為度。先眼部各穴灸約2min,再圍繞眼睛慢慢旋轉各灸1min。接著對準耳廓旋轉各穴灸1min。最后灸配穴,先風池、大椎,后肝俞、腎俞、光明和合谷,每穴灸2min。1次總計灸20min為宜。每日治療1~2次,10次為1療程,1療程5至10日。視力無變化,行第2療程。視力提高到5.0后,改為1周鞏固治療1次,連續4次后,改為每月1次,逐漸停止治療。
療效:共治74例計143只眼,顯效和有效者共計137眼,無效6眼,總有效率為95.8%。
20.鼻炎
取穴:
主穴:迎香、印堂、上星、合谷、頸1~7椎、列缺。
配穴:睛明、上星、印堂、風府、啞門、風池、雙鼻孔、雙耳道孔、肺俞。
治法:主穴用于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如為肥大性鼻炎,鼻息肉酌加配穴。點燃雷火針藥灸條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2cm,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膚微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隨時吹掉藥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min,頸部旋灸3min,每日一次,每次半支雷火針藥灸條,6日為一療程,一般1~3療程,3療程后評定效果。
療效:經臨床對53位患者,其中過敏性鼻炎35例,慢性鼻炎鼻息肉18例,用趙氏雷火灸治療方法從治療前及治療后疾病證狀對比其效果如下。總有效率為88.9%~100%。
主要參考文獻
[1]魯冰豐。溫和灸加1號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臨床觀察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8;(6):45。
[2]姚奉理。艾灸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51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98;18(6):333。
[3]吳炳煌等。艾灸大椎、陽陵泉速降血沉211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94;14(3):11。
[4]鄭崇勇。三棱針點刺結合回旋灸療治療帶狀皰疹64例 四川中醫1999;17(6):56。
[5]江愛華。回旋灸治療褥瘡的臨床觀察 亞洲醫藥 1999;(10):54。
[6]宓軼群。回旋灸結合遠道刺治療扁平疣50例的臨床療效觀察 亞洲醫藥 1999;(10):55。
[7]馬天偉。七星針加艾條灸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63例 中國針灸 1996;16(9):19。
[8]戰敏。艾灸治療皮膚表淺潰瘍117例 中國針灸 1996;16(11):50。
[9]楊飛。灸至陰穴為主治愈妊娠劇吐13例 中國針灸1997;17(3):162。
[10]廖海清。三線灸治療急慢性咽炎320例 上海針灸雜志1998;17(3):30。
[11]甄俊巖等。艾灸命門穴治療輸液發熱反應54例 中國針灸 1992;12(5):12。
[12]范宜文。艾條灸治療外傷創口感染60例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1998;18(5):299。
[13]梁蜻。溫灸膀胱經治療小兒遺尿34例 針灸臨床雜志 1999;15(5):36。
[14]萬培剛。艾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50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8;17(2):13。
[15]許山鷹。艾灸治療肛門瘙癢癥72例臨床觀察 北京中醫 1997;(3):30。
[16]葛瑞鋒。艾灸治療耳廓假性囊腫30例 中國民間療法 2000;(2):7。
[17]王玉霞等。艾灸及藥物熏洗治療褥瘡34例 針灸臨床雜志1998;14(5):37。
[18]柳剛等。中藥加艾灸治療排卵障礙45例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 1999;19(2):91。
[19]灸風池穴治療新生兒先天性肌性斜頸80例 上海針灸雜志1995;14(3):121。
[20]任新民等。趙氏雷火灸治療青少年近視療效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 1997;13(1):39。
[21]王澤紅。灸療治療鼻炎有良方趙氏雷火灸療法 亞洲醫藥 1999;(10):17。
[22]陳英秋。雷火灸為主治療輸卵管炎癥性阻塞54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9;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