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針灸
概 述
太乙針灸,又稱太乙神針,是在雷火針基礎上改變處方而產生的一種藥艾條實按灸療法。清·韓貽豐所撰的《太乙神針心法》(1717年),是最早問世的關于太乙著作。之后,有范毓香奇的《太乙神針附方》、陳修園醫學叢書《太乙神針》及孔廣培的《太乙神針集解》等,但各家對艾絨中所摻藥物,所載不一?,F代,在用藥處方上基本按傳統配方制備,但有所發揮,方法亦有所改進,治療范圍更進一步擴大。
操作方法
分為二種。
1.實按法
灸具制備:目前多采取韓貽豐《太乙神針心法》制法:艾絨100g,硫磺6g,麝香、乳香、沒藥、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川芎、獨活、穿山甲、雄黃、白芷、全蝎各3g。除艾絨外,將上述其他藥物研成細末,和勻。以桑皮紙一張,寬約30cm見方,攤平。先取艾絨24g,均勻鋪在紙上,次取藥末6g,均勻摻在艾絨里,然持卷緊如爆竹狀,外用雞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紙1層,兩頭留空紙3cm許,捻緊即成。每次應準備二支以上。
具體操作:將二支太乙針同時點燃,一支備用,一支用10層面紙包裹,緊按選定施灸穴位。如患者感覺太燙,可將艾條略提起,等熱減再灸,如此反復施行。如火熄、冷卻,可改用備用的藥艾條同法施灸。另一支重新點燃灸之。如此反覆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
現代有人用以下方法施灸。采用特制的黃銅或紫銅作為套筒,套筒長約80cm,內徑1.8cm,套筒之上端,裝以銅塞,用螺紋施緊因定,配合緊密。下端為開口套管,長約6cm許,與套筒 壓緊配合,套管端面用棉布罩蓋,外用繩子縛扎固定。使 用時,將罩有棉布的套筒拔下,再將藥艾條(太乙針)裝入套筒內,然后點燃藥艾條,裝上開口套管,直接安放在選定的穴位上施灸。若患者覺燙,可采取輕提慢,或調節藥艾條與棉布之間的距離,直至患者感到溫暖舒適為止。每次施灸20~30min。
上述方法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點按法:
灸具制備:取雄黃20g,冰片2g,麝香1g,火硝10g,川烏30g,草烏30g ,白芷20g,精制艾絨60g備用。先將前7味藥分別置于乳缽內,研為極細末,以無聲為度。然后將艾絨用少量曲酒噴濕,再將藥末均勻撒在艾絨內,以手充分揉勻,陰干,取上述藥艾2g,均勻地平鋪在20cm×7cm,質地柔軟而又堅韌桑皮紙上,以上法將其卷成1.5~2mm的藥艾條。
具體操作:醫生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施術部位快速點按,如雀啄食,一觸即起,此為1 壯,每次3~6壯,以不灼傷皮膚為度。注意在點灸頭部時,應盡量撥開頭發,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操作。
主治病證
感冒、咳嗽、頭痛、風寒濕痹癥、痿癥、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等癥。
臨床應用
1.風寒濕痹
取穴:阿是穴。
治法:
灸具制備:處方:艾絨30g,乳香、沒藥、丁香、穿山甲、皂角、細辛、桂枝、川芎、獨活、杜仲、松香、甘松各1g。偏風重型加白芷、羌活、防風各2g;偏寒重者加干姜、川烏、生南星、 一枝蒿各2g;偏濕重型加蒼術、黃柏各2g。將藥粉碎,過120 目篩,儲瓶備用。取艾絨、中藥粉(2:1)約30g,制作成直徑約3cm的艾炷。
用法:醫者手執藥艾條,點燃一端,用實按灸法灸阿是穴。每日1~2次,10日為一療程。治療1~3療程。
療效:本組中偏風重型 15例,偏寒重型28例,偏濕重型7例。結果:優30例,良12例,尚可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地倉、翳風、四白、陽白
治法;均取患例穴,每次取2~3穴,取太乙神針點燃待旺,在選定的穴上墊上8cm×8cm有消毒紗布10~14層,然后將點燃正旺的藥條直接按在紗布上面至患者覺熱而不能忍受時,便將藥條移開,如患者用1次后不覺熱,則可按上述方法連用2~3次。少數患者用后在局部發生水泡或脫皮,可涂上龍膽紫溶液以防感染。
療效:共治50例,結合針刺和藥筒療法,治愈39例,顯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周易。加藥艾條灸治風寒濕痹50例 四川中醫1988;6(2):46。
[2]劉國欣。太乙神針灸療治療消化疾病的體會 中國針灸 1996;16(10):56。
[3]黃奎炎。藥筒綜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50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9;18(1):19。
[4]許健陽。楊介賓教授灸法集萃 上海針灸雜志 1999;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