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Zhānɡ Lí Zǐ
別名:樟梨、香樟子、樟樹梨
樟梨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樟的病態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摘取或拾取自落果梨,除去果梗,曬干。
原形態
樟,常綠喬木,高20-30m。樹皮灰褐色或黃褐色,縱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葉均有樟腦味。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以至卵形,長6-12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闊楔形,全緣或呈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無毛,幼葉淡紅色,脈在基部以上3出,脈腋內有隆起的腺體;葉柄長2-3cm。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綠白色或淡黃色,長約2mm;花被6裂,橢圓形,長約2mm,內面密生細柔毛;能育雄蕊9,花藥4室;子房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短;柱頭頭狀。核果球形,寬約1cm,熟時紫黑色,基部為宿存、擴大的花被管所包圍。花期4-6月。果期8-11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較為濕潤的平地。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