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Wū Tóu Fù Zǐ Jiān
烏頭附子尖
英文名
tip of Common Monkshood, root or tip of Prepared Lateral, root of Common Monkshood別名
川烏頭尖、附子尖、川烏尖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母根(烏頭)或子根(附子)上的尖角。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原形態
烏頭,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塊根通常2個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側根(子根)甚肥大,直徑達5cm。莖直立或稍傾斜,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貼伏柔毛。葉互生,革質,有柄;葉片卵圓形,寬5-12cm,3裂幾達基部,兩側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先端再3淺裂,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總狀圓錐花序,花序軸有貼伏的柔毛;萼片5,藍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長15-18mm,寬約20mm,側萼片近圓形;花瓣2,無毛;雄蕊多數,花絲下半部擴張成寬線形的翅;心皮3-5個,離生,密被灰黃色的短絨毛。蓇葖果長圓形,具橫脈,花柱宿存,芒尖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遼寧南部、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陜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性味
辛;熱;有毒歸經
肝;肺;胃經功能主治
吐風痰;祛寒止痛。主癲癇;痰劂;小兒慢驚;臍風;寒疝疼痛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或煎湯。外用:研末調敷。注意
虛人及陰虛陽盛者忌服。各家論述
1.《綱目》:烏附用尖,亦取其銳氣直達病所爾,無他義也。2.《本草備要》:朱丹溪治許白云,屢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后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
3.《本草求真》:常山吐瘧疾積飲在于心下,瓜蒂吐熱痰在膈,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萊菔子吐氣痰在膈,參蘆吐虛痰,烏附尖、藜蘆吐風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