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1.《雷公炮炙論》:醍醐,是酪之漿,凡用以重綿濾過,于銅器煮三、兩沸。
2.《唐本草》: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煉,貯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
拼音名:Tí Hú
醍醐
英文名
Edible fat made from milk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lk
原形態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2.水牛,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飼養,以南方水稻田地區為多。
化學成份
醍醐一般組成(每100g)為:水分73g,蛋白質2.9g,脂肪20g,碳水化合物4g,灰分0.6g,鈣97mg,磷77mg,鐵0.1mg,硫胺酸(thiamine)0.03mg,核黃酸(ribolavine)0.14mg,煙酸(nicotinic acid)0.1mg,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微量,維生素(vitamine)A830 u。脂肪是醍醐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飽和脂肪酸:丁酸(butyric acid)、已酸(hexan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u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以及油酸(oleic acid)(以上都是偶數C的脂肪酸)。此外尚含有二羥基硬脂酸(dihydroxy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inolenic aci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