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Shí Mǐ
石米
英文名
all-grass of Farges Epigeneium別名
小石棗子、還陽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小羊耳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paris fargesii Fine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原形態
小羊耳蒜,附生植物。植株矮小,高1-3cm。假鱗莖狹長圓形,彼此緊接而斜伏于匍匐根狀莖上,長5-10mm,幼時被白色膜質鞘,具1葉。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0-20(-40)mm,寬4-10mm,先端鈍,有時具細尖,基部收窄為短柄,具關節。花葶高出花外,具翅。總狀花序具2花;花苞片小,披針形,比花梗連子房短,長1-2mm;花淺黃綠色;中萼片與側萼片近相似,狹長圓形,長6mm,寬1.2mm,具1脈,先端略鈍;花瓣絲狀,與萼片等長;唇瓣卵狀楔形,長5.5mm,寬2.2mm,中部略縊縮,向先端擴大,先端近截形,中部微凹且具短尖,前面邊緣有齒,基部具橢圓形胼胝體或有時不甚明顯;合蕊柱纖細,彎曲,長約4mm,近端的蕊柱翅短而圓。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附生于林中樹上或山谷巖石上。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湖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