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陽縣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崗上,掘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堅重如石。
2.《日華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
3.《綱目》:石燕有二:一種是此,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文,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一種是鐘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飛,乃禽類也,見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補助,與鐘乳同功,故方書助陽藥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藥為助陽藥,刊于方冊,誤矣。
拼音名:Shí Yàn
石燕
英文名
Fossil shell of Spirifer別名
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來源
藥材基源:為古生代腕足類石燕子科動物中華弓石燕及近緣動物的化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采收和儲藏:采得后洗凈泥土。
生境分布
主產于湖南、廣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產。栽培
本品為天然化石。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狀。長2-4cm,寬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兩面均有從后端至前緣的放射狀紋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與隆起相應形狀的凹槽,槽的紋理較細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彎曲,呈半圓弧形突出。質堅硬,可砸碎,斷面較粗糙,土黃色或青白色,對光照之具閃星樣光澤。氣微,味淡。以狀如蚶、色青黑、質堅硬無雜石者為佳。化學成份
主要為碳酸鈣(CaCO3),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SiO2)等。藥理作用
清熱、利尿作用。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1g,滴加稀鹽酸5ml,即泡沸,發生二氧化碳氣;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產生白色沉淀。(檢查碳酸鹽)(2)取上述反應后的液體,滴加氫氧化鈉試液中和后,濾過,濾液加草酸銨試液,即發生白色沉淀。(檢查鈣鹽)炮制
1.洗凈泥土,曬干,搗碎或水飛,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飛用。2.《醫學入門》: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性味
甘;咸;涼;無毒歸經
腎;肝;膀胱經功能主治
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主淋病;小便不通;帶下;尿血;小兒疳積;腸風痔漏;眼目障翳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磨汁。外用:水磨點眼。注意
體虛、無濕熱及孕婦忌服。附方
石燕丸《三因方》:通淋止痛各家論述
1.《綱目》:療眼目障翳。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鐘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誤傳此石能助陽,不知其正相反也。2.《唐本草》:以水煮汁飲之,主淋。
3.《本草拾遺》: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飲之。
4.《醫學入門》;偏治年久腸風痔漏,煮汁飲之。
5.《玉揪藥解》:利水通經,止帶,催生。治淋瀝熱澀,尿血便秘,消渴,帶下,痔漏。
6.《醫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風去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