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Tǔ Shā Shēn
別名:止咳草、咳嗽草、泡參、土洋參、雞肉參、喉節(jié)草
土沙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球果牧根草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syneuma chinense Hong [A. ful-gens arct.non Wal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挖,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于果牧根草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胡蘿卜狀,肉質(zhì)。莖單生,稀多支叢生,直立,通常不分枝,或多或少被長硬毛。單葉互生,葉全部近無柄,或莖下部的有長達(dá)3cm的葉柄;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橢圓形,長2.5-8cm,寬3.7-3.5cm,先端鈍、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多少被白色硬毛。穗狀花序少花,有時僅數(shù)朵花,每個總苞片腋間有花1-4朵,總苞片有時被毛;花萼通常無毛,少被硬毛者,筒部球狀,裂片長7-10mm,稍長于花冠,開花以后常反卷;花冠紫色或藍(lán)紫色;花柱稍短于花冠,子房球狀。蒴果球狀,基部平截形,甚至凹入,下部最寬,有3條縱而寬的溝槽,長寬均為4mm。種子卵狀長圓形,稍扁,有一條棱,桂冠黃色,長0.5mm。花、果期6-9月。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坡草地、林緣、林中。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廣西四川、西南部、貴州、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