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一豆科》。
拼音名:Yé Huǒ Qiú
野火球
英文名
all-grass of Wild Clover別名
野車軸草、豆參、也火球、野火萩。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火球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folium lupinaster L.
采收和儲藏:秋季割取全草,除去雜質(zhì),曬干。
原形態(tài)
野火球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有柔毛。根紡錘狀,參形,粗壯,紅褐色。莖直立,略呈四棱形,有分枝。掌狀復(fù)葉,互生;小葉片5,葉片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2-4cm,寬0.5-1.2cm,先端尖,邊緣具細鋸齒,兩面具明顯葉脈,被微毛,無柄;托葉膜質(zhì)鞘狀,抱莖,具脈紋。頭狀花序膠生或頂生,花梗短,花球形,多數(shù),淡紅色至紅紫色;萼鐘狀,萼齒狹披針形,比萼長2倍,有柔毛;旗瓣橢圓形,基部稍窄,先端鈍或圓,冀瓣長圓形,基部具耳及爪,先端稍寬,龍骨瓣短于翼瓣,具短耳和爪,先端常有一小突起;子房橢圓形,花柱長,上部彎曲,柱頭小,頭狀,具柄。莢果長圓形,膨脹,無毛,灰棕色,具短柄。種子近圓形,灰綠色。花、果期6-10月。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濕地、灘甸邊、林緣、草甸草原、灌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