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本品首見于《飲膳正要》,曰:甘,平,有毒,動氣發病,不可多食。說明在元代對食用蘑菇缺乏認識,尚難與類似的有毒蕈類明確鑒別。
1.《日用本草》云:味甘,平,無毒,河南所產者佳,余俱有毒,損多益少。2.《醫學入門·本草》云:可食,無甚益損。糾正了上述蘑菇有毒、損多益少的說法,從而與有毒菌類區別開來。
3.《品匯精要》始載蘑菇形態:蘑菰乃蕈之屬也,苗高二三寸,中空而輕脆
拼音名:Mó Gu
蘑菇
別名
蘑菰、麻菰、雞足蘑菇、蘑菇草、肉蕈來源
藥材基源:為蘑菇科真菌雙孢蘑菇及四孢蘑菇的子實體,尤以菌蕾為佳。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雙孢磨菇 Agaricus bisporus (Lange) Sing.2.四孢蘑菇 Agaricus canpestris L.ex Fr.
采收和儲藏:覆土后菇床上開始形成子實體原基,當室溫降至15℃左右時,子實體大量發生。蘑菇在現蕾后5-7d采收,天氣冷涼時可在8-10天采收。以子實體菌膜尚未破裂時采收質量最佳。
原形態
1.雙孢蘑菇 菌蓋半圓形,徑3-16cm,表面干,成熟后仍為白色,常被淡褐色細絨毛。菌肉較厚而脆,白色,切割后或微呈淡紅橙色。菌褶離生,初白色后變黑褐色。柄短柱狀,粗壯。基微膨大。菌環光滑或具絮狀殘突,膜質。本種原記錄的主要特征是擔子多產兩枚孢子,擔孢子橢圓形,淡褐色,(5.5-8.5)μm×(4-6.5)μm2.四孢蘑菇 菌蓋呈穹頂形,徑4-15cm。純白色,后期蓋中央有裂紋,漸向蓋緣而光滑。老后中央微現肉桂色澤,菌肉白色,傷后微褐。褶片離生,粉紅色。菌柄柱形,近等粗。環殘膜質,早落。孢子橢圓形,光滑,深褐色,(6.5-8.5)μm×(4-5.5)μm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雙孢蘑菇 此菌非我國原產,系引進栽培種。在栽培中變異較大,擔子產孢子的數目也有變異,不穩定。2.四孢蘑菇 春末至冬初單生或群生于草地、路旁、田野、堆肥場及林間空曠地。
資源分布:1.雙孢蘑菇 我國各地廣為栽培。
2.四孢蘑菇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雙孢蘑菇是一種腐草生傘菌,菌絲體生長適宜溫度為22-24℃,子實體生長發育以13-16℃為宜。孢子萌發適宜溫度是24-26℃。屬好氣性真菌,菌絲體和子實體均能在黑暗中生長,酸堿度一般應控制在Ph6.5-7.0的范圍內。2.培育技術 雙孢蘑菇培養料主要是禾本科植物的秸稈(碳源)和牲畜糞便(氮源),適宜的碳、氮比為30-33:1。如糞草培養料:糞58%,草40%,硫酸鈣1%,過磷酸鈣1%,水160%。先將麥草、稻草切成15-30cm長,在尿中或清水中浸泡ld,堆置時,先鋪厚10cm的秸稈,然后鋪2-3cm厚發酵過的糞,以后加一層秸稈鋪一層糞,澆一遍水,最后覆蓋一層秸稈,堆高1.5-1.8m,堆內溫度最高可達73℃。7-10天可進行第一次翻堆,使其發酵均勻,過5-6d行第二次翻堆,并可加入尿素等化肥,一般翻堆3-4次,完成前期發酵。在料溫未降時迅速搬入菇房鋪床,床厚15-20cm,然后室內加溫,保持溫度60-62℃,進行室內后發酵,維持5d左右,然后關閉門窗,用甲醛、敵敵畏各lkg熏蒸消毒24h,當料溫降到30℃,調節培養料濕度為62%左右,Ph7.0-7.5,即可接種。選生活力強、色澤潔白、無雜菌污染的優質菌種,采用穴播、條播、撒播或混播的方法接入菌種,控制菇房溫度在20-24℃,當菌絲生長到料層的1/2后,用雙齒耙從床面插入床底,撬松底層料1-2次,以改善通氣條件。
3.菇房管理 播后15d左右進行覆土,以近中性或偏堿性富含腐殖質的土壤覆蓋床面,粗細土粒各占65%和35%,覆土厚2.5-3.5cm。通常每日噴水2次,每1m2 床面噴水300ml左右。出菇前后是蘑菇栽培管理的關鍵階段,要調節好水分,料中保持含水量60%-65%,菌絲生長階段菇房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到子實體發育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增加到90%左右,不超過95%,采用輕噴勤噴的方法。菇房應早晚通風,引進新鮮空氣,秋后氣溫下降到12℃以下,則應中午通風換氣,早晚關閉門窗。蘑菇生產2-3批后,應增施肥料,常用的肥料有培養料浸出液,牛、豬、人尿稀釋液,雞、鴨糞液,0.1%-0.2%尿素液等,可噴于床面。
性狀
性狀鑒別 1.雙孢蘑菇 菌蓋半球形或平展,直徑5-12cm,白色或淡黃棕色,表面具淡褐色細絨毛。菌肉厚,白色或淡紅色。菌褶密,不等長,粉紅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長4.5-9cm,直徑1.5-3cm,類白色,中部有時可見單層菌環。氣微,味特異。2.四孢蘑菇 菌蓋扁半球形或平展,有時中部下凹,直徑3-13cm,白色或類白色,表面光滑或有叢毛狀鱗片。菌肉厚,白色。菌褶較密,不等長,粉紅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長1-9cm,直徑0.5-2cm,白色,近光滑或略有纖毛,中部有時可見單層菌環。氣微,味恃異。
化學成份
1.雙孢蘑菇 含揮發性成分3-辛酮(3-oc-tanone)和1-辛烯-3-醇(1-octen-3-ol),含異硫氰酸芐酯(benzylisothiocyanate),無機元素有磷、鈣、鎂、鉀、銅、錳、銻、鋅、鐵、汞及鎘,尚含磷脂、甘油酯、亞油酸(linoleic acid)及甾醇(sterol)等化合物,并含有原維生素(provitamin)D2 等化合物。2. 四孢蘑菇 含蘑菇氨酸(agaritine),維生素(vitamine)D2,含元素汞、鉛、鎘、鐵、銅、錳、鋅、鈷、鉻、鎳、鎂、鈣、鈉、鉀及硒、磷、銻。含尿素(urea),甲殼質(chitin)和纖維素(cellulose),含有極性脂質體磷脂(phospholipid)和非極性脂質體甘油酯(glyceride)及不皂化物、麥角甾醇(ergosterol)等,尚含亞油酸,并含蛋白質、非蛋白質氮、糖類、維生素C及無機物等,增強免疫抗腫瘤活性部位為多糖和蛋白質,多糖經分析包含有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木糖(xylose),巖藻糖(fucose)及半乳糖(galactose);蛋白質中有17種氨基酸。
藥理作用
雙孢蘑菇中提取出的植物凝集素有抗腫瘤活性,0.25mg劑量投與荷肉瘤S180的小鼠,3星期后抑瘤率為39%。蘑菇水提取物能明顯增加T細胞數量,可作為T淋巴細胞促進劑,刺激抗體形成,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有促進作用。蘑菇多糖對乙醇中毒小鼠肝臟丙二醛(MDA)升高,有明顯治療作用,腹腔注射優于口服組,二次給藥也有預防作用。四孢蘑菇有抗菌作用,于23-30℃培養22天,其培養液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及大腸件菌。四孢蘑菇乙醇提取物有降血糖作用。四孢蘑菇的提取物C有抗腫瘤活性。20mg/kg/天投與荷肉瘤S180的ICR小鼠,抑瘤率達56.1%。該提取物含45%多糖及18%蛋白成分。另一提取物A有免疫增強活性,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細胞聚集并增強空斑形成細胞反應。還有報道,從四孢蘑菇中提取出的一種多糖具較高的抗補體活性。雙孢蘑菇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鼠傷寒沙門菌突變,尤對TA104作用顯著。Ames試驗表明,雙孢蘑菇所含的蘑菇氨酸,對TA1537、TA97有誘變活性,堿性條件能增強它的誘變活性。性味
甘;性平歸經
腸;胃;肺經功能主治
健脾開胃;平肝提神。主飲食不消;納呆;乳汁不足;高血壓癥;神倦欲眠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150-180g。注意
氣滯者慎服。1.《飲膳正要》:動氣發病,不可多食。2.《本草求真》:多食均于內氣有阻,而病多發。3.《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風,動氣,諸病人皆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