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Jīn Què Gēn
金雀根
別名
白心皮(《植物名實圖考》),陽雀花根、板參(《草木便方》)。土黃芪、野黃芪(《浙江中藥手冊》)。來源
為豆科植物錦雞兒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四川多于夏末秋初挖取),挖得后,洗凈泥沙,除去須根及黑褐色栓皮,鮮用或曬干用。或再剖去木心,將凈皮切段后曬干。生境分布
根產浙江、江蘇;根皮產四川。性狀
根呈圓柱形,未去栓皮時褐色,有縱皺紋,并有稀疏不規則的凸出橫紋。已去栓皮者多為淡黃色,間有橫裂痕。根皮為單卷的圓條或條塊,長12~20余厘米,徑1~2.5厘米,厚3~7毫米,卷筒的一側有剖開的縱裂口,內表面淡棕色。質堅韌,斷面白色,微黃,有肉質,并有多數纖維。味苦。根皮以內厚,色微黃、完整無破碎者為佳。化學成份
根含生物堿、甙類、皂甙和淀粉等。藥理作用
醇提取物腹腔注射90克生藥/公斤,可引起麻醉貓持久的血壓下降,降壓原理據初步分析,認為與神經中樞有關。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309.7克/公斤。醚提取物亦有降壓作用。性味
苦辛,平。①《草木便方》:苦。
②《分類草藥性》:’味淡。
③《福建民間草藥》:苦辛,微溫。
④《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微辛,無毒。
歸經
《四川中藥志》:入肺、脾二經。功能主治
清肺益脾,活血通脈。治虛損勞熱、咳嗽,高血壓,婦女白帶、血崩,關節痛風,跌打損傷。①《綱目拾遺》:治跌打損傷,咳嗽。暖筋骨,療痛風,性能追風活血,兼通血脈,消結毒。
②《植物名實圖考》:去皮,煮豬心,除癆癥。補筋骨。
③《開寶本草》:清肺益脾。治頭暈,咳嗽,哮喘,五癆七傷,衄血。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通經,利尿。治淋疾,白帶。又可催乳。
⑤《四川中藥志》:健脾胃。治虛損勞熱,陰脫等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附方
①治脾腎虛弱白帶,癆傷血虛生風,濕熱瘙癢:金雀花根皮燉雞服。(《重慶草藥》)②治高血壓病:土黃芪,洗凈,去外皮,切片,鮮用或干用,每日八錢至一兩,煎水取汁,加白糖適量,分三次服。(《全展選編·內科》)
③治婦女經血不調:金雀根、黨參。煎水服。(《南京民間藥草》)
④治婦女白帶:㈠金雀根,紅糖。煎水服。(《南京民間藥草》)
㈡金雀根皮,白雞冠花,牛膝。共用醋炒,再加水,醋各半,煎湯半小碗,一天三次分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紅崩:金雀根皮,刺老包根。蒸甜酒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關節風痛:金雀根一至二兩,豬蹄一只。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跌打損傷:金雀根搗汁和酒服,渣罨傷處。(《萬氏家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