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Mǎ Lìn Zǐ
馬藺子
英文名
Chinese Iris Seed, Seed of Chinese Small Iris別名
蠡實、荔實、馬楝子、馬蓮子、馬帚子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馬藺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lsch.)Koidz.
采收和儲藏:8-9月果熟時采收,將果實割下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原形態
馬藺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木質化,粗壯,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纖維狀的老葉葉鞘。須根粗長,黃白色。葉簇生,堅韌,近于直立;葉片條形,長40-50cm,寬4-6mm,先端漸尖,全緣,基部套褶;無中脈,具多數平行脈。花莖先端具苞片2-3片,內有2-4花;花梗長3-6cm;花淺藍色、藍色、藍紫色,花直徑5-6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長3-4.5cm,直徑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葫果長圓柱狀,長4-6.3cm,直徑1-1.3cm,有明顯的6條縱棱,先端具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黑褐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荒地、山坡草地或灌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長約5mm,寬3-4mm。表面紅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細皺紋,基部有淺色種臍,先端有合點,略突起,質堅硬不易碎裂。切斷面胚乳發達,灰白色,角質,胚位于種臍的一端,白色,細小彎曲。氣微弱,味淡。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排列整齊的長方形細胞,壁厚,內含深棕色塊狀物,外壁被有厚角質層,其下為6-7列皺縮的頹廢薄壁細胞,最內為3-4列排列整齊的棕色扁平細胞。外胚乳為2列薄壁細胞,內胚乳形大,壁厚,胞腔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化學成份
種皮含馬藺子甲、乙、丙素(pallasonA、B、C),羽扁豆烯-3-酮(lupene-3-one),白樺脂醇(betu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植物蠟(phytowax)。 種仁油含脂肪酸(fatty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軟脂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capric acid)。藥理作用
1.避孕作用:小鼠口服馬藺子醇浸膏具有抗生育、抗著床作用。種皮有效,種仁則無作用。家兔連續服用5天,并無抗排卵作用;幼兔連續腹腔注射7天,無黃體酮樣作用,幼兔子宮內膜處于增殖期。2.馬藺子甲素5mg/kg腹腔注射,對正常小鼠或荷瘤(U14)小鼠DNCB致敏引起的遲發型超敏反應,均有促進作用。
毒性
小鼠灌服馬藺子醇浸膏50g生藥/kg,死亡1/10,灌服100g生藥/kg,全部死亡。鑒別
理化鑒別 取0.5g的種皮粉末,用乙醚冷浸過夜,濾過,分成2份,作以下試驗:①取乙醚1ml蒸干,加乙酰醋酸乙酯0.1g、氨和乙醇等量混合液3ml,混合后呈灰紫色后變紅黃色。(醌類反應)②薄層色譜:取上述浸取液為供試液。另取馬藺子甲素、丙素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點于同一氧化鋁層析板上,用石油醚(60-90℃)-乙醚(6:4)展開劑展開,展距18cm。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處,顯相同顏色斑點。用氨熏后,馬藺子甲素變棕色,丙素不變色。炮制
揀凈雜質,篩去灰屑,搗碎或武火炒至鼓起為度。《綱目》: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性味
甘;平歸經
肝;胃;脾;肺經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血定痛。主黃疸;淋濁;小便不利;腸癰;蟲積;虐疾;風濕痛;喉痹;牙痛;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瘡腫;瘰疬;疝氣;痔瘡;燙傷;蛇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注意
1.《別錄》:多服令人溏泄。2.《得配本草》:燥熱者禁用。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馬藺子,《本經》言其平,而《別錄》言其溫。以其能治寒疝也,故蘇頌且有大溫之目。然又主喉痹腫痛,及沙石熱淋等證,必非大溫之品,所以韓保異又謂之寒。實則此物能泄降結氣,疏通經絡,純以下泄通達為主,不系乎寒溫二氣之作用。2.《本經》主皮膚寒熱,風寒濕痹,即宣通脈絡之功也;其主胃中熱結,及《別錄》之止煩滿、利二便,花葉之去白蟲、治喉痹,即泄降結滯之效也。且皆有清熱利濕之意,以滑泄用事,則非溫熱之品可知。即后人以治疝氣腹痛,亦以疏通為義,非用具溫。
3.《日華》又稱其止鼻衄吐血,消酒毒,治黃疸,消瘡癤,殺蕈毒,敷蛇蟲咬,并治月經不止、崩中帶下。頤謂月事淋漓,崩中帶下,惟間有濕熱為病可以疏泄者,然虛而不固者為多,《日華》之說太嫌籠統,不可概投。瀕湖謂治小腹疝痛。花葉主癰疽惡瘡,無一非清熱泄化之意。總之,破滯滑利,是其專長,有余之癥宜之,而虛寒者非其治也。
4.《本經》: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
5.《別錄》: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
6.《唐本草》:療金瘡血內流、癰腫等病有效。
7.《日華子本草》:治婦人血氣煩悶,產后血運并經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腫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敷蛇蟲咬,殺蕈毒。
8.《綱目》: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病。
9.《醫林纂要》:破血,軟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