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Jú Sān Qī
菊三七
別名
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換(《秘方集驗》),紫三七(《南京民間藥草》),血當歸、血三七、血七、血格答(《貴州民間方藥集》),水三七(《河北藥材》),紫蓉三七、艾葉三七、鐵羅漢、烏七(《湖南藥物志》),菊葉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藥》),狗頭三七(蘇醫《中草藥手冊》)。來源
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根于秋后地上部分枯萎時挖取,除盡殘存的莖、葉及泥土,曬干或鮮用。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三七草條。生境分布
產四川、云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湖南、貴州等地。性狀
根呈拳形肥厚的圓塊狀,長3~6厘米,直徑約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基或芽痕,下部有須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新鮮時白色,干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氣無,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齊、質堅、無雜質、斷面明亮者為佳。性味
甘苦,溫。
①《滇南本草》:味苦。
②《綱目》:味甘。
③《四川中藥志》:味淡,性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破血散瘀,止血,消腫。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后血氣痛。
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
②《綱目》: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
③《簡易草藥》:能破血,祛瘀,散血,消腫。通治五勞七傷,跌打損傷。
④《草木便方》: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
⑤《天寶本草》:治包塊癥瘕,婦女血滯,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癥。
⑥《國藥的藥理學》:治血痢,月經過多,分娩后的后期出血等。又遇虎咬、毒蛇咬,蜂刺傷時,取汁涂敷傷處。
⑦《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浮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研末,0.5~1錢。外用:搗敷。附方
①治跌打,風痛:土三七鮮根二至三錢。黃酒煎服。(《嶺南采藥錄》)
②治吐血:土三七根,搗碎調童便服。(《閩東本草》)
③治癆傷后腰痛:土三七煎蛋吃。(《四川中藥志》)
④治產后血氣痛:土三七搗細,泡開水加酒兌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蛇咬傷:三七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