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蔭榆
楊蔭榆(1884--1938),女,出生于江蘇無錫一個書香門第。她一生坎坷,早年不幸的婚姻使得她終生不再嫁,致力于學術。她曾留學異鄉,頗受現代知識的熏陶,學成歸國,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但在治校過程中,卻屢顯獨裁之風,遂被學生和教員轟下校長寶座。但在抗日戰爭中,她不畏艱險,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同胞,大義凜然地斥責敵酋,最終命喪日軍之手。
楊蔭榆 - 簡介
楊蔭榆,小名申官,江蘇無錫人。中國近現代偉大的愛國教育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楊蔭榆是近現代無錫籍法學家楊蔭杭的妹妹,是作家、翻譯家楊絳的三姑母。1926年,時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的楊蔭榆,因對參加民主進步運動的學生進行壓制和打擊,受到了校內魯迅等師生和社會人士的譴責。抗戰爆發后,當時寓居蘇州的楊蔭榆目睹日軍的種種暴行,曾向日方提出抗議,最終于1938年1月1日被日本兵殺害。
楊蔭榆 - 簡歷
1884年楊蔭榆出生于江蘇無錫。
1902年,楊蔭榆依靠兄長的幫助,進入景海女學堂學習兩年。之后,她轉學到上海務本女中。
1907年5月,楊蔭榆畢業,后赴江蘇省參加官費留學考試合格,7月啟程去往日本。她先入青山女子學院,后在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理化博物科學習。
1913年,楊蔭榆從日本畢業歸國,受聘于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擔任教務主任,同時兼任生物解剖教師。
1914年楊蔭榆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監。
1918楊蔭榆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22年,回國后的楊蔭榆一度在上海教書,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
1924年2月,她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
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不得不撤走進駐女師大的武裝警察,并批準了楊蔭榆的辭職,免去了她女師大校長的職務。
1925年~1937年,楊蔭榆先后在蘇州女師、東吳大學等校任教。
20世紀30年代中期,她還創辦了一所女子補習學校——“二樂女子學術研究社”。這一時期的楊蔭榆,孤獨寂寞,沒有朋友,只是與貓狗做伴。她漸漸變得有同情心,幫助學校里一個叫“怪物”學生。
1938年1月1日,兩名日軍以司令部傳見為借口,把楊蔭榆誘出家門,行至盤門外吳門橋時,被日軍開槍射殺。
楊蔭榆 - 家庭背景
楊蔭榆出身書香門第,是家里的第六個孩子。其父楊老圃為律師。比她大6歲的兄長楊蔭杭(即當代著名作家楊絳的父親),是中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啟蒙者、法學家。楊蔭杭自日本回鄉后辦起了以培養近代師資和科技人才為宗旨的錫金公學。 在兄長的影響下,楊蔭榆得以入學,學習近代數理知識,而且開當地男女同校風氣之先。
楊蔭榆 - 生平事跡
婚姻
1901年,楊蔭榆遵父母之命,與寓居在無錫的常州籍蔣姓人家的少爺成親。新婚之夜,楊蔭榆發現對方是個低能兒,和自己沒有半點共同語言。新婚之夜她撕破了新郎的臉,第二天一早就毅然返回家中。
由于楊蔭榆的堅決態度,這樁封建包辦婚姻終于告吹。而這時的楊蔭榆,只有18歲。從此之后,楊蔭榆終生獨居,再也沒有結過婚。這樁荒唐的婚姻給了她很大的刺激,對她后來的人生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此后楊蔭榆比一般女性更勇敢、自覺、超前。在擺脫可怕的婚姻和封建家庭的桎梏之后,楊蔭榆不屑做什么賢妻良母,對愛戀和婚姻全不以為然,一心投身社會,希望有所作為。
校長風波
1924年2月,她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許壽裳任女高師的校長。同年,女高師改名為“國立女子師范大學”,楊蔭榆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作為大學校長的楊蔭榆,強調秩序、學風,強調學校猶如家庭,需要一個穩定的局面。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稱:“竊念好教育為國民之母,本校則是國民之母之母。”所以被學生諷為“國民之母之母之婆”。她要求學生只管讀書,不要參加過問政治活動,把學生的愛國行為一律斥為“學風不正”,橫加阻撓。在校務方面,作為女強人的她則免不了獨斷專行、處事不公的事情。這樣就造成激起公憤的后果。
1924年秋季開學之際,由于南方發大水以及受江浙戰爭的影響,部分學生回校耽誤了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沒有按時報到。楊蔭榆決定進行整頓校風。她在學生回來以后制定了一個校規,說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開除。但在處理具體學生時,卻沒有做到公正、公平。她嚴厲處置了平時不聽話的國文系3名學生,要求她們退學,而對于和自己關系較好的學生卻放過不問。這一顯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女校學生和教職工的嚴重不滿,女師大驅楊風潮由此爆發。
1925年1月,女師大學生自治會向楊蔭榆遞交了要她去職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去教育部申述楊蔭榆任校長以來的種種黑暗情況,請求教育部撤換校長。1925年4月,章士釗以司法總長兼任教育總長后,強調“整頓學風”,公開支持楊蔭榆。1925年5月7日,楊蔭榆以“國恥紀念日”的名義舉行演講會,她作為主席登臺,卻被全場學生的噓聲所趕走。1925年5月9日,楊蔭榆即借校評議會名義開除劉和珍、許廣平等6名學生自治會成員。1925年5月11日,女師大學生召開緊急大會,決定驅逐楊蔭榆,并出版《驅楊運動特刊》。1925年5月27日,魯迅、錢玄同等7人聯名在《京報》上發表《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表示堅決支持學生。
1925年5月30日 ,五卅運動爆發,女師大學生組織“滬案后援會”,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1925年7月底楊蔭榆借口暑假整修宿舍,叫來警察強迫學生搬出學校。8月1日,她又領軍警入校,毆打學生,截斷電話線,關閉伙房,強行解散入學預科甲、乙兩部等4個班。1925年8月10日,教育部下令停辦女師大,另成立國立女子大學。1925年8月22日,堅守女師大的學生骨干劉和珍、許廣平等13人被教育部派出的打手打傷,拖出校門。
在女師大風潮中,引人注目的是,以魯迅為首,以女師大國文系教員為主的周作人、沈尹默、馬裕藻等站在受處分學生一邊,與楊蔭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進行了對抗。魯迅甚至因此被開除了教育部的職位。
魯迅寫了大量的文章,對楊蔭榆、章士釗等人的所作所為給予了強力的批判。在這些文章中,魯迅多次提及楊蔭榆,對她的所作所為給予冷嘲熱諷,就如后來人們所知道的,楊蔭榆之所以能夠出名,不是因為她早年大膽的抗婚之舉,也不是因為她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而是因為女師大風潮——更準確地說,是因為魯迅對她在女師大的所作所為進行的譏諷嘲罵。
拒任偽職,抗議日軍暴行
1937年抗戰爆發后不久,蘇州陷落。侵華日軍要楊蔭榆出任偽職,遭到她的嚴詞拒絕。楊蔭榆面對日軍在蘇州燒殺搶掠的暴行,曾幾次到日軍司令部提出抗議。楊蔭榆不止一次跑去見日本軍官,責備他縱容部下奸淫擄掠。軍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還他們從三姑母四鄰搶到的財物。街坊上的婦女都躲到楊蔭榆家里。
楊蔭榆 - 功過
楊蔭榆任女師大校長期間,竭力維護北洋政府的專職統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賞識。
楊蔭榆先后任中央大學區立民眾教育院講師、東吳大學日文兼教育學教授,執教于蘇州女師和省立蘇州中學。三十年代中期,她還創辦了名為“二樂女子學術研究社”的私立學校。
楊蔭榆女士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僅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曾導致了著名的“女師大風潮”,楊蔭榆在學潮問題上逆流而動,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事業前程。女師大風潮之后,迫于輿論,她不得不辭去自己奮斗半生得到的位置。這是壞事,雖然如此,她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的史實卻是不能抹去的,她在侵華日軍面前不畏強暴的言行,表現了她作為中華兒女的民族氣節,她的晚節還是應當肯定的。
楊蔭榆 - 人物評價
綜觀楊蔭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女子。她掙扎出不幸的婚姻,走出封建家庭,通過半生的奮斗,獲得了事業的成功,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她一生服務于女子教育,曾經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但后來被自己的學生所拋棄。在女師大風潮中,楊蔭榆在理念付之于實踐的過程中,和中國實際的脫節,于是一切都走了樣。在她的晚年,她給自己的一生畫了一個壯烈的句號,為自己人生作了最后的注腳。
魯迅先生曾對她定過性:她依附北洋軍閥,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壓迫學生,激起進步師生的強烈反對。
但也有人對此不平。女作家蘇雪林曾經說:“她(楊蔭榆)原是已故某文學大師(魯迅)的對頭,而某大師欽定的罪案是從來沒人敢翻的。”這話也對也不對,隨著時代的遷移,可以對楊蔭榆作出公正的評價了。
楊絳先生在《回憶我的姑母》一文中:“她留美回國,做了女師大的校長,大約也自信能有所作為。可是她多年在國外埋頭苦讀,沒看見國內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當前的時勢,她也沒看清自己所處的地位。”楊絳先生的這一論述是十分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