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鈦(Ⅳ)
物理性質
性狀:具有光澤的暗紅褐色結晶。
密度(g/mL 25oC):4.40
熔點(oC):150
沸點(oC,常壓):377.2
溶解性(mg/mL):溶于水,易水解
作用與用途
如果遵照規格使用和儲存則不會分解
避免接觸水分/潮濕.在100~125℃有晶型轉變點,高溫型為立方晶系晶體,低溫型晶體的對稱性降低。吸濕性極強。溶于水并水解、發煙。難溶于石油醚。易溶于苯,更易溶于二硫化碳。
合成方法
所有的接頭均為錐形,活塞使用硅酮潤滑脂。在管B中投入256g(0.0534mol)的純海綿鈦,置于2段約8cm玻璃棉填充物之間。放入玻璃棉是為了使鈦所處的位置不發生移動。同時也起到了使反應進行完全、減緩碘的擴散速度的作用。連接管A和管B,用電爐Ⅰ加熱管B至400~425℃,管B中通入干燥的氮氣,使氮氣從鈦上流過。氮氣事先通過濃硫酸,再通過裝有分子篩的塔進行干燥。管B加熱至400或425℃后,將裝有碘2710g(0.1068mol)的管C與管B連接起來。停止氮氣流,用真空泵將全系統抽真空(1.33Pa左右)。隨后將三通旋塞旋至圖示的位置。用電爐Ⅱ加熱至80℃使碘升華,慢慢導入反應區B中,使之與鈦反應。待所有的碘從管C升華出來以后(需10~12h),將氮氣通入系統,將裝置冷卻至室溫。除去管C,用帶鉤的銅絲扒出玻璃棉填充物及未反應的鈦(0.23g),用液氮洗滌。接著洗凈管C,干燥之,再與管B連接。將管B從與A相接處摘下,保持垂直,在此期間,將圖示的暗紅褐色的環狀產物用刮勺迅速刮掉,立即加以密封。
貯存方法
干性的保護氣體下處置,
保持貯藏器密封
放入緊密的貯藏器內,儲存在陰涼,干燥的地方
生態學數據
對水是稍微危害的,若無政府許可,勿將材料排入周圍環境
安全信息
危險運輸編碼: UN 3260 8/PG 1
危險品標志: 腐蝕
安全標識:S26 S45 S36/S37/S39
危險標識:R34 R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