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氏族源流鄺炎陵東坑鄺氏
始遷祖良恪公,清雍正年間自宜章遷此。
平江蘆洞鄺氏
始遷祖國正公,清康熙39年(1700)自宜章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2人。
宜章廣田洞鄺氏
始遷祖千祿公,原籍江西廬江縣,元至元16年(1279)由拔貢授宜章縣教諭,遂開基于城西廣田洞。傳五世至忠肅公鄺埜,字孟質,永樂進士,官兵部尚書。族人多分布于寶云山及廣田洞。至1948年,已傳24代,有740人。宗祠建于清乾隆9年(1744),位于近城得勝門。
宜章龍村鄺氏
元時自臨武縣壽塘遷此。
宜章白石鄺氏
明洪武時自臨武縣掛榜山遷此。
宜章玉溪鄺氏
元末自安徽廬江以官遷此。
宜章車田鄺氏
明末自臨武遷此。
嘉禾蟠溪坊鄺氏
始遷祖三六郎,宋時由新田縣班村遷嘉禾蟠溪坊,后以近太公釣魚巖,故名神渡鄺家。至1930年,凡21戶,男39人,女40人,共79人。
嘉禾下川砠鄺氏
始遷祖海祥公,由上蔡鄺家遷此。
嘉禾龍江鄺氏
始祖著公,字子晦,行幼四八郎,宋紹興間由江西吉安府敖城遷臨武壽塘,即今世科里大鄺家。子三:富國、安國、定國。富、安守壽塘,定之孫右甫分遷宜章白石渡;含甫仲子志聯(lián),字安道,于慶元間遷今東區(qū)鄺家,是為龍江鄺氏,至1930年,凡243戶,男528人,女449人,共977人。
永興鄺氏
始祖黃賢,生旦、丞,因族難,旦公改姓曠,居河南陳留;丞公改姓鄺,居吉州敖城。丞公生懋公,傳十馀世至幼四八公,宋紹興間遷湖廣臨武壽塘,又十馀傳至元至正間,千三十郎分居永興金陵塘老鴉山。清宣統(tǒng)二年(1910)續(xù)修族譜。排行:都千萬如文,鄺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國。秉道篤家緒,賢良應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圣明。
臨武壽塘鄺氏
始遷祖著公,宋紹興年間從江西吉安府敖城遷臨武壽塘。至1982年,有10892人,主要分布在武水(3062人)、土橋(2038人)、雙溪(1883人)、南強(1017人)。
藍山大慈鄉(xiāng)坎源壩鄺氏
始遷祖才榮公,清嘉慶年間由郴州遷此。至1931年,凡43戶,男52人,女53人,共105人。
藍山鳳感鄉(xiāng)十八灣鄺氏
始遷祖代宇公,明正德間由宜章縣遷此。至1931年,凡7戶,男19人,女21人,共40人。
藍山鳳感鄉(xiāng)龍泉塘鄺氏
清康熙間由臨武遷此。
藍山舜鄉(xiāng)小里園鄺氏
始遷祖洪基公,清乾隆時自臨武遷此。至1931年,凡15戶,男67人,女58人,共125人。
藍山舜鄉(xiāng)青布源鄺氏
始遷祖轉茍公,清道光時自寧遠遷此。至1931年,凡4戶,男7人,女8人,共15人。
藍山舜鄉(xiāng)五家村鄺氏
始遷祖元甚公,明時自江西遷此。至1931年,凡14戶,男28人,女43人,共71人。
藍山舜鄉(xiāng)良村洞鄺氏
始遷祖喜恒公,清順治時自江華遷此。至1931年,凡5戶,男21人,女18人,共39人。
藍山南平鄉(xiāng)南洞村鄺氏
始遷祖代昌公,由宜章遷此。至1931年,凡10戶,男18人,女18人,共36人。
新田頒村鄺氏
遷湘始祖仁表公,字愛民,宋真宗景德年間由河南陳留縣東村遷湘,始遷宜章縣馬口沖,后因瑤民作亂,偕孫昭鍔復遷永州府寧遠縣陶嶺(今屬新田縣),再遷本邑頒村。逮友偉、友仲、友伸,友伸分居臨武榜山,友仲徙居嘉禾。至1948年,已傳37代,有598人,族人分布于洪江、塘下、水富坊等處。宗祠在后龍山[8-10] 。
臨武鄺家村源流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黃宣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丞添邑于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遠祖宣(姓黃),東漢河陽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鄧禹孫女。云孫(八代以下的孫)曰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粱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敗關滅族。易姓潛名(傳說初在黃外加廣,為廣姓),旦添曰于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村:丞添邑于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諍,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敖城,生子纞,傳十于世,生幼父,遷湖廣臨武壽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孫甚繁,名著三忠,存跡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蒼州,東山峽珠村,彭方盧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鄉(xiāng),吉水中村,永豐上市,秦和下村,遠則江省之有進賢。湖廣之有臨武、宜章。衡山、攸縣,廣東之有南海,連州,大寧,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原載1990年新修宗譜首頁首段)
宜章鄺氏族譜我祖始于軒轅黃氏,越至東漢河陽侯,諱瑄,神龍年間生子一,諱賢,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因敗關滅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為曠,丞添邑于右為鄺,丞公由唐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拂當事,天寶乙未年謫居吉州長史。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緋,緋生伯芳,伯芳生顯申,顯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長富國次安國季定國,定國之后生二子,長桂次桃,桂公遷宜章,為宜章之始祖。(光緒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譜第十六頁)
嘉禾縣鄺氏族譜稽我族姓,起點于周師曠,為晉屏公之臣,職司樂師,后以名為姓,東漢時遠祖諱宣,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之孫女,其后裔諱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諱旦,次諱丞,因避兵亂,旦仍原姓,遷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于右為鄺,徙居吉州。丞之后諱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附馬,封平安侯。天寶乙末以言拂上,調吉州長史。佑之子諱懋,傳十世孫諱有容,徙居高州。再傳誕生幼四八公,遷居臨武壽塘,即我族始祖。”(民國丁亥夏華清編)
永興縣鄺氏族譜序遠祖宣為東漢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族難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于右為鄺,徙居吉州。丞后唐開元間舉進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寶已未,因以言諍,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成參軍團練使,家居熬城,生子懋,傳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遷湖廣臨武之壽塘,時大宋紹興年間也,又十余傳,至元正末年間,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興金陵鄉(xiāng)之老鴉山前焉。
---喜慶謹錄
淡墨黨記
在昔宋時方盛,鄺姓日興,英[]挺生,宗族列惠連之秀,甲科累掇,闕廷接王相之榮榜。后先之淡墨偕書,勝事會承于白水,美談遠播乎廬江,龍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繩武螺子燦歐蘇之譜,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謹識
宜章定國公派下鄺氏族譜序(宜章梅田龍村,定國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錄)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傳二世賢公,拜右相,居汴梁鄧州白水村,封鄆國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潛心理學,去鄧州,移陳留,遂為陳留之鄺氏。丞公唐開元初,舉進士,第二選駙馬封安平候,后亦去鄧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為永新之鄺氏。累世存節(jié),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銀青光祿大夫,至五世緋公,貞元間以武功封淮陽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縣令,居扶南大鎮(zhèn)村,遂為南海之鄺氏。伯華公由新田徒泰和,遂為泰和之鄺氏。伯芳公元和二年,舉進士,授歸安節(jié)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長以敬,次以梯,敬公寶歷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臨武令,家臨武之壽塘,遂為壽塘之鄺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諭,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長富國、次安國、三定國,富安同居壽塘,代有聞人。安國子孫,亦有徒四川,遂為四川之鄺氏。富國子孫,元善公徒宜章,遂為白石渡之鄺氏。生子宣,再傳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衛(wèi)參年顯。定國徒宜章,遂為龍村之鄺氏。再傳至志大,生三子,長天福,次天祿,三天壽,祿公居廣田,兵部尚書 ,即其苗裔也。壽公徒陜西,遂為陜西之鄺氏。福公子運亨,生初福,徒居龍村,生開穆,至泰極,由宋歷傳至元,至明,至清,其中為參軍,為太守,為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兵部尚書,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榮封者,若而人,炳炳瑯瑯,不可盡述。峰祖仁公,壽享百齡,恭賜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繼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長沙,即稱湘潭長沙之鄺氏。徒益陽,移安仁,遷興寧,即稱益陽、安仁、興寧之鄺氏。總之出自鄆國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歲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孫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鄺氏源禮公派下源流溯余鄺氏源流,啟于軒轅黃氏,越東漢河陽侯、諱宣,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諱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二子,長曰旦,此曰丞,丞于開元間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因敗關滅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于右為鄺,徒居吉州,歷傳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廬陵、泰和、永新、遂寧,以及兩粵三楚,臨武,宜章等處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禮、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紹興年間。禮公幼業(yè)詩書,復姓穎異,怡情詩酒,不介意于富貴,唯以遨游山水為快,于宋乾道年間,由吉州太和游訪名勝,途徑臨武、見其山川秀麗,遂定居于蓬水頭。迨后惠公六傳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葉,攜琴書游臨,定居壽塘之四排頭。(古鐵爐頭,今羅家巷。)
禮、安二公乃我居臨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戶宏開,子孫繁衍,詣臨雖有先后,而源流一貫,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據鄺氏宗譜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孫維新序整理。
整理人:禮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孫鴻章謹錄
鄺氏族譜舊序(源禮公世系) (摘錄)
歲維辛丑,余于邑西寶華山。適鄺氏纂修宗譜工告竣。門人光珍,代明等請序于余。余接其手帙閱之,始知來臨之始祖諱,源禮,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縣。由宋乾道年間,遨游山水。道經臨邑,見其山川秀麗,遂肇基于平田鄉(xiāng)之蓬水頭。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撫州巫教。剌賜都靈,都慰,都廣,三位圣號。法力廣大,身顯神通,至今雕像廟祀,威靈赫濯,故其所出自由來矣。
惟四曰安道,號二郎,長生伯川,次生伯州,遷居金三鄉(xiāng)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長曰清輔,次曰清輅。清輅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兩房,歷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孫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歲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頓首拜撰
續(xù)修族譜序(源禮公世系) (摘錄)
唯我太祖諱源禮,源惠發(fā)跡來臨。公禮卜居蓬水頭,公惠六傳才安公卜居四排頭壽塘。二公先后來臨。一脈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詳載備矣,茲不必重贅。迨我二世祖諱安道,則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慶蕃衍,厥后陬壖四處。唯公州后裔傳十三世祖諱友富公,遷居坪石浪頭。今以戶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則以斯事競競焉,朝夕剔勵,殷思勤思,誠恐繽紛之無所,輵轇之無緒。泊此之時,家乘宜修尚矣。
中華民國九年歲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禮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孫獻廷薰沐謹撰
浪溪鄺氏族譜序(廣東浪溪,季锜公世系)摘錄
民國紀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華先生,見族中識丁人少,族譜丞應提前重修,以號召族眾,安魁先生為箸籌之一。族人以科舉巳廢,通儒無望,然其說邦華先生遂為主修,安魁先生為庶務,安蘭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總理,遙領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讀書治軍為國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歲因親老催歸,得投戈息馬,整理家事。曾聞譜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竊慰,繼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責難,方回老居視查矣。考我鄺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黃者,以黃為姓。至東漢黃宣娶粱候鄧禹孫女,生子賢,家南陽白水村,唐神龍間拜右相,封鄆國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因敗關之禍,旦易姓為曠,丞易姓為鄺,皆內隱黃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陳留東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孫佑,唐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候,安祿山叛,調安城參軍團練使。后以諍,天寶獲罪,謫吉州長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綏靖河南之命,師次陳留,曾策騎訪東村,已無復存。至鄧州之白水村,系密邇于光武故里之貴人鄉(xiāng)。詢諸故老,亦同隔世,蒼涼吊古,不禁欷噓。旋返戈入贛剿匪至吉安,距敖城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與敖城曠氏之避難吉安者相往還。僉云曠為長房,旦公后,鄺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為現(xiàn)葬敖城之園園,公語雖真確,而譜牒陷諸匪窟,無從稽考。敖城鄺為光序,又說鄺姓在贛湘散居狀況,似皆實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詳詢吉安、泰和、永新各曠氏之知識分子,始知江右歷無鄺姓,并有丞公后裔已遷湘南之說,則為光之序似無據,設使有據,未必皇皇大族,曾幾何時,乃式微至此。源流謂丞居敖城,生子懋,傳十余世,生幼父,始遷臨武壽塘,幼父即壽塘始祖著公。蓋幼父壽塘之遷,實為吾族存亡之一大關鍵。源流所載,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敗關之禍,轉徙流離,黃巢之發(fā)難,亦適逢其會。黃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實關天命,隱姓匿名,亦勢所難免。又我鄺氏以廬江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濱廬水,廬水又名廬江,或在遷徙之后,紀念故居,即以廬江為郡,則來自敖城已無疑義。且著公以前,諜記無存,考祖其所。可知則系出丞公,源從廬水,較為明確。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臨武徙居粵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為壽塘鄺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與锜音同義近,當為后之更名,此清時安蘭二前輩,前曾親赴壽塘考查,更無可疑之點。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紹渲、紹海、緒澄、紹清、紹深、紹淳。渲公無傳,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綿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數千人,歷朝科第,文武仕途,顯達者不乏其人、耕讀世其業(yè),技術晉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賦異質,堪為譜諜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報。
民國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孫,陸軍步兵上校,歷任上校團長,
上校副團長少校團付,中校營長,少校營長,
上尉連長,中、少慰排長少校諮議各級參謀副官,
師司令部訓育委員,中國國民黨團黨部執(zhí)行委員兼常務委員,駐粵滇軍韶關講武堂修業(yè),民國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學畢業(yè)
恤源撰
惟富國、安國,仍居壽塘。公族蕃衍,屢世簮纓,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勝數,亦由祖宗積德而流光遠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輩開派,皆謂季輩派分。余隨查其譜諜,果系季锜與季鏞,同為兄弟,乃富國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實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議立首事,共重修族譜,依臨武壽塘季锜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彥可,居二世深淳,即紹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譜序,并錄壽塘排行,以記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見,實出祖居壽塘之本源,確確可據者,故易之也,茍無實據,而敢妄為之乎!
嘉慶十年,歲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孫朝琇華章氏撰
宜陽鄺氏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陽鄺氏族譜·序》中稱鄺氏,江西廬江郡人,祖千祿,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縣教諭,隸籍縣治之西廣田湖。
河南省鄺氏族譜周口.駐馬店兩地有鄺姓十多村莊,人口一萬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續(xù)族譜.
一;鄺氏考,據<;姓氏探源>;載;春秋時,在安徽廬江,有一四等小國,國人以國為姓,始有鄺姓.
二;鄺氏來龍片斷錄;起南海.遷高安.徙麻城.來橫七.祭祖牌撰;.始祖橐來祖道安公.兩側對聯(lián)曰;湖廣麻城遷來客,橫七溝村移來人.
后谷曠氏宋德佑丙子纂修舊譜序予泰和江鄉(xiāng)諸大世家,多經兵火之余,族屬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見如涂人。由者譜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間其能藏其先世舊譜,又藐然視為虛車,略不經意以續(xù)休美,使上無所統(tǒng),下無所承,是固未得為賢子孫也。茲曠君紹祖,輯其家譜,既成帙,將籌諸梓屬序於余。
余按曠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關伯苗裔。迨漢光武時,有祖姓黃諱宣,居河東,以治水奏績,拜侯,因留籍於南陽。衍至唐神龍間,一世祖曰賢,紀功封鄆國公。后因邊關失守,上命滅族。賢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黃,長子旦添邑于右為鄺,次子丞添日于左為曠。竄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開元初舉進士第二,選駙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難。至天寶間,因諍事謫吉州長史,故吉之有曠始於長史公也。由長史公而八世孫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詩。云自宋季之變,昆第子姓散漫諸外,而容五世孫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詩文顯其族,而云亭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紹祖君既登公車,嘗以世系置念。今觀其譜,賢宦必書,墳墓姻婭必書,功勛義烈必書。且其先,或以科第發(fā)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襲贈,簪纓圭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審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謂至矣。矧君之族,曾經兵鐵,而斯譜之舊類掇拾於灰燼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無確失,俾后之若子若孫,興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實君始之也。語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曠氏之后必有興者,斯譜之作,固百世之信貸矣,豈虛車云乎哉?吾與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請而為之序,且以詩弁其首。云:曠氏家聲振漢唐,九天星斗煥文章。權兵百萬降邊圉,柱國無雙協(xié)帝王。應有勛名扶社稷,更傾忠義佐朝綱。綿綿譜牒傳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樞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