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
洛姓來源
洛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古雒水,即洛河,發源于古廣漢郡洛縣漳山(今陜西省雒南縣華山東麓)。“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另外還有一條北洛河,發源于今陜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
古代居于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后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時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圍四方,開始出現了很多民族群體。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盧、彭、濮、荊蠻、吳、越、巴、夜郎、滇、邛都、雋、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馬;東方有東夷、號稱“九夷”,包含吐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東北方有東胡、、貊、肅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發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戎、狄的族種群類很多,有赤狄、東山皋落氏、潞氏、留吁、驛辰、白狄、驪戎、甲氏、肥、鼓、鮮虞、楊拒、泉皋、伊洛之戎、綿諸、緄戎、狄之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林胡、樓煩、匈奴等等。
春秋時期,赤狄族中有東山皋落氏族,屬于潞氏部落,為赤狄的強部之一,是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妘姓后裔,在史籍《志氏姓》中記述了這一支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潞氏部落最后一個執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記載:“潞,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國,潞有鄷舒,出于姬姓。”妘姓,為祝融八姓之一;姬姓,為周王族姓,赤狄中顯然有祝融集團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通過頻繁的和激烈的競爭,到了戰國末期,華族發展壯大了,北狄族的匈奴、百越族系的南越、雒越、閩越,氏羌族系的羌族等一些民族發展和壯大起來,而另一些民族由于軍事、政治、經濟的失敗而衰落了,以至消失。如微、庸、盧、彭、鬼方等,他們可能被別的族體所完全同化而不再見于記載,這也從側面說明,他們本身的落后,造成了自身特征的完全喪失而被別的民族所同化。這種同化,當時大多是在兼并戰爭下進行的。楚國在戰國期間的競爭中,曾兼并五十多個小國,其中就有群舒、淮夷、東夷、百濮、滇、鄧、英、夔、六蓼、庸、陳、蔡、杞、莒、越等;而晉國則兼并了赤狄的東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驛辰、白狄的肥、彭、鼓以及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等。這眾多族體中的一些族體,后來就消失在歷史的競爭之中。
赤狄的東山皋落氏在被晉國吞并后,其族人省筆簡改為單姓洛氏,逐漸融合到晉國民眾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破洛那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漢末三國、晉朝時期,五胡十六國中的北方鮮卑族有吐谷渾部,又稱吐渾、退渾,是中國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吐谷渾部原為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遼寧義縣)。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即晉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289年)左右,鮮卑單于涉歸庶長子吐谷渾,因與以母貴繼單于位的嫡弟若洛廆(即慕容廆,又作弈洛瓌)不和以及開拓新牧場的需要,率所部一千七百戶從遼東慕容鮮卑群落中分離出來,西遷到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地區。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左右,吐谷渾部又從陰山南下,經河套南,度隴山,至隴西之地枹罕(今甘肅臨夏)西北一帶。以此為抿點,子孫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統治了今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并分衍有數個分支,其中就有破洛那氏部落,居于破洛那(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后來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漢化政策推動下,漢化改為洛氏。
第四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公元四世紀末至公元六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后,活動于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蒙古高原廣大地區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于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傳說,在公元三世紀后半葉,柔然始祖名叫木骨閭,曾是鮮卑拓跋部的奴隸。子孫采用與始祖之名聲音相近的郁久閭為氏。到木骨閭之子郁久閭·車鹿會開始擁有部眾,西邊到達原州(今寧夏固原)。公元四世紀中葉起自號“柔然”。柔然,在歷史上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在北朝的碑志、雜曲中,往往將其泛稱之為“匈奴”、“鬼方”、“兇奴”、“獫狁”、“北虜”、“北狄”等。“柔然”名號始于車鹿會之自稱。“柔然”一詞,有學者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于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關于柔然族人的來源,由于史籍記載大多歧異、簡略,因此又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在史籍《魏書·蠕蠕傳》中提及蠕蠕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在史籍《宋書·索虜傳》、《梁書·芮芮傳》等中,均認為柔然是“匈奴別種”;而在史籍《南齊書·芮芮虜傳》中,則認為他們是“塞外雜胡”。此外,在歐洲的歷史著作中,有稱柔然為“阿哇爾人”(Avars)者,認為其為公元五世紀中葉,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爾的民族,因大洋霧氣過重和龍蛇侵擾,向中亞遷徙,迫使撒瓦爾人(Savirs)等民族向西奔逃。因此,阿哇爾即是柔然。當然,也有的學者持否定態度,或認為柔然與悅般同族。但作為柔然統治者的世襲貴族階層而言,無疑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柔然貴族中一個歸附北魏的首領郁久閭·阿那瓌曾對北魏孝明帝元詡說:“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認可。故而,有的史書直稱柔然可汗郁久閭·社侖為鮮卑社侖或河西鮮卑社侖,說明柔然、拓跋、禿發均有一個共同祖源,也就是皆由鮮卑與匈奴融合而成。
柔然民族中的烏洛侯氏、烏洛蘭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亦多改為漢姓洛氏、烏氏、侯氏、蘭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于今陜西省的榆林市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海南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21/8℃
- 阿勒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4℃
- 神農架林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5℃
- 庫爾勒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2℃
- 哈巴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6/5℃
- 茫崖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7/8℃
- 果洛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0℃
- 門源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6℃
- 永寧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