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查字典logo
當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於陵

於陵

  •  於陵姓來源

    於陵姓起源
    ①萬性統譜:姜姓。 ②風俗通:陳仲子居於陵,因氏。 ③荊州府志:周有於陵子。

    淵源:源于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賢哲陳仲子之后裔,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風俗通·姓氏篇》記載:“於陵氏,陳仲子,齊世家也,辭爵灌園,居于於陵,因氏焉,漢有議郎於陵欽。”在文獻《荊州府志》中也有記載:“周有於陵子。”陳仲子,本名陳定,字子終,山東鄒平人。他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賢士、思想家、隱士。其先祖為陳國公族,先祖陳公子媯完避戰亂逃到齊國,改為田氏,所以陳仲子又叫田仲子。陳仲子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由他的哥哥繼承世卿世祿,齊國蓋邑有他有的封地,年俸萬鐘之多。陳仲子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下,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有機會博覽群書,并可以觀察到上層貴族階級的生活。陳仲子對人欲橫流的濁世深惡痛絕,他提醒人們不要為世俗所迷惑,提倡從自身廉潔做起,整頓世風,純潔社會,他的主張在當時影響很大;更感人的是他能身體力行,留下了許多清廉佳話。行賄受賄古已有之,對于賄物,陳仲十分反感,將其視為“不潔之物”。陳仲子的哥哥在當時擔任齊國大夫,享受豐厚的待遇,可是仍貪婪無度,經常借機勒索別人財物,或侵吞國家田產。對此陳仲子對此十分反感。有一天,他的哥哥接受了別人賄賂的幾只鵝,得意洋洋在母親面前賣弄。陳仲子知道后,公開指責哥哥的不正當行為。可是當陳仲子不在家時,母親把鵝宰了,做成了菜,陳仲子沒在意就吃下去了。他的哥哥便借機發揮說:“你不是看見我收的禮物生氣嗎?怎么跟著我一起吃這不干凈的東西呢?”陳仲子聽后,氣得坐不住了,立即跑出去,用手伸進喉嚨使勁摳,直到把鵝肉全部吐了出來。升官發財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而對于不義之宮,陳仲子卻堅辭而不受,自甘清苦。齊國君主聽說陳仲子很才學,就請了他去,親自聽他講學,又讓他到稷下學宮當先生,并聘請他擔任朝廷大夫之職,但陳仲子看透了齊王并未真心實行他的主張,只不過想借他來裝點政權以欺世盜名,因此堅決辭官不作。

    陳仲子的哥哥聽說他辭去了官職,很不高興,就經常以兄長身份教訓他。陳仲子感到實在無法長期同哥哥這樣的勢利之人住在一起,便與妻子一起商量,并勸說母親同意后,夫妻雙雙離開家,到附近楚國境內的於陵(今山東鄒平,一說山東淄博周村區)居住,自食其力,著書立說,過起自由的生活。不久,楚國君王聽到他的才學和品德,趕緊派使臣兩次帶著重金來聘請他去當相國,但都被陳仲子婉言謝絕了。漢朝史書《列女傳》中記載:“楚王聞於陵子終賢,欲以為相,使使者持金百鎰,往聘迎之,於陵子終曰:‘仆有箕帚之妾,請入與計之。’即入,謂其妻曰:‘楚王欲以我為相,遣使者持金來。今日為相,明日結駟連騎,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曰:‘夫子織屨以為食,非與物無治也。左琴右書,樂亦在其中矣。夫結駟連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過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懷楚國之憂,其可乎!亂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于是子終出謝使者而不許也。遂相與逃,而為人灌園。君子謂於陵妻為有德行。詩云:‘愔愔良人,秩秩德音。’此之謂也。”為了避免楚王再來糾纏,陳仲子夫妻又來到齊國的長白山隱居,靠著妻子織布,他學遠祖於則編草鞋,來換取一些衣食。有時他也給人家種地,來掙點糧食,生活得非常清苦,但不再受干擾。陳仲子先后堅辭不受齊國大夫、楚國國相等職,先“避兄離母”遷居於陵,后隱居在長白山中,終日為人灌園,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亂世之食”,在史籍《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記載:“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可惜陳仲子最終饑餓而死。今長白山中有陳仲子遺跡多處,山下於陵故城舊有陳仲子墓以及他曾用過的古泉井等,長山城中還有陳仲子墓等古跡。由于陳仲子隱居在於陵,史稱於陵子終,因此其后裔子孫以及居地之民因以為姓氏,稱於陵氏,后多省文簡化為於氏者。

    陳仲子反對驕奢淫逸,提倡廉潔自律,整頓世風,純潔社會。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影響很大,其學說自成一家之言,被稱為“於陵學派”,其主要事跡和思想記載于《於陵子》中。今存《於陵子》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全文凡十二篇:一曰畏人,二曰貧居,三曰辭祿,四曰遺蓋,五曰人問,六曰先人,七曰辯窮,八曰大盜,九曰夢葵,十曰巷之人,十一曰未信,十二曰灌圍。陳仲子認為,要始終保持清潔之身,首先要克己省身,保持清潔的心靈,不受絲毫的污染。有一年,山東大旱,人民吃水都成了困難。陳仲早晨起來背著瓦罐到離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取水。天色很早,陳仲子從水不多的泉池中妥滿一罐,水就幾乎沒有了。這時陸續來了一些取水的人,他們看到水已經沒有,都抱怨自己來得太晚了,長呈短嘆。陳仲子見到這種情況,感到十分慚愧,連聲譴責自己為什么要跑在別人前頭取光了水呢?并趕忙留住大家,把自己的水分給人產,自己一滴也不留。分完全水后,他干脆連罐子也摔碎了。后來,他竟然好幾天也不喝一口水,誰勸也不管用,為的是懲罰自己搶在大家前頭舀了水。還有一次,陳仲子的朋友請他去作客,回家的時候,路過同村人的菜地,看到人家地里的葵菜長得很喜人,就順手拔了一棵,到家后炒著吃了。但吃下后越想越覺不對,忽然醒來,才知是一場夢。陳仲子想,既然能在夢中偷菜,說明我思想深處還有這種不好的念頭。為了消除自己的思想負擔,他決定去償還人家。可是自己家中沒有錢,也沒有菜地。于是,他拿了一雙自己編織的麻鞋,到同村人家中去賠禮。人家見他來請罪,莫名其妙。待他說出原因后,人家說什么也不收這雙鞋,二人爭執不下。陳仲子索性扔下鞋轉身跑掉了。于是,那雙鞋就一直放在地上,好多年都沒人動一下,成為世人教育子女的教材。荀子曾把陳仲子列為戰國時期六大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齊宣王田辟疆執政時期,孟子來齊國,曾高度評價陳仲子為“齊之巨擘”。漢朝名著《列女傳》、以及司馬遷的《史記》、晉朝名著《列士傳》、晉宋文學家陶淵明、唐朝文學家張說等,均曾將陳仲子的清謙事跡寫入史書或詩歌中,例如陶淵明曾有詩稱贊他:“至矣於陵,養氣浩然;蔑彼結駟,甘此灌園。”

    由于陳仲子隱居在於陵,史稱於陵子終、於陵仲子,因此其后裔子孫以及居地之民因以為姓氏,稱於陵氏,后多省文簡化為單姓於氏,世代相傳至今。 

     

  •  於陵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陜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

    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于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為西安。

    於 陵:即今山東鄒平縣。從目前縣境內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來看,先后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由此可知,在距今約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鄒平縣境內就有勤勞智慧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創造著燦爛的中華文化。據舊志記載,最早夏曾封舜后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設立鄒侯國,隸屬青州。殷商時屬營州(即青州),隸齊侯國。春秋時設苑囿,夫予邑、於陵邑,隸齊國。戰國時屬田姓齊國,隸屬齊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雄,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

    鄒平境內置縣大約在西漢初期。楚漢戰爭以后,漢高祖劉邦為鞏固統治,分封諸侯,當時封功臣武虎為梁鄒侯,于梁鄒立侯國。鄒平縣稱梁鄒之故即由此而來。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初置十三部州。山東分屬青、兗、徐三州,青州領平原、濟南、千乘、齊、北海、東萊六郡。時鄒平地區建有七縣:鄒平縣(今孫鎮東)、梁鄒縣(今韓店鎮舊口村)、於陵縣(今臨池鎮古城村)、朝陽縣(今碼頭鎮舊延安村東十五公里,史稱魏王城)、菅縣(今魏橋鎮菅家村)、高苑縣(今苑城駐地)、東鄒縣(今高青縣花溝鄉駐地),皆統屬于青州部。鄒平、梁鄒、於陵、朝陽、菅縣五縣隸濟南郡,高苑、東鄒二縣隸千乘郡。

    東漢初年,東鄒縣省廢。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濟南郡改稱濟南國,鄒平、梁鄒、於陵、東朝陽、菅縣五縣仍依西漢制,隸屬青州部濟南國。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劉旦封子劉伉為千乘王,千乘郡改稱千乘國。漢永元七年(公元95年),千乘國又改為樂安國(治所在今高青縣高城鎮西北),朝陽縣改為東朝陽縣,與高苑縣同改屬青州部樂安國。三國時期,建置未有變動。

    鄒平地區六縣仍依漢制。晉朝初期,廢菅縣并入東朝陽縣。仍為鄒平、梁鄒、於陵、東朝陽,高苑五縣,其中鄒平、梁鄒、於陵縣隸屬濟南郡,東朝陽、高苑二縣隸樂安郡。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昭分全國為十三州,并封皇族二十七人為國王,其子司馬鑒被封為樂安王,立樂安國(今山東鄒平苑城)。晉咸寧年間(公元275~280年)又將梁鄒縣封給樂安王,因此,梁鄒、東朝陽、高苑三縣隸樂安國。以后,於陵縣曾改為烏陵縣,不久廢止,其地析入土鼓(今周村區王村鎮東南張古城村)與逢陵(今鄒平臨池鎮古城村)二縣。晉永嘉七年(公元313年)以后,梁鄒縣又省廢。十六國時期,鄒平地區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所統治,但政區建置未變。南北朝時,劉裕稱帝,是為宋武帝,于梁鄒縣舊城僑立平原郡,又僑立平原縣(今山東苑城,時高苑縣已廢)以屬之。同時,分青州之地僑立冀州(今山東歷城),以平原郡、縣隸屬之。宋孝武時,于故於陵縣地置武強縣(今周村區固玄村),又于縣內置廣川郡(今長山鎮),郡縣皆屬冀州。

    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濟南郡。又置臨濟縣(今高青縣劉家鎮),屬樂安郡。北魏占領山東后,于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將僑置冀州改為齊州,治歷城。改平原郡為東平原郡,屬齊州。又置平原縣(今好生鎮平原莊),與臨濟縣同隸東平原郡。武強縣隸齊州廣川郡。鄒平縣失考。北齊時,廢朝陽縣立高唐縣(今章丘水寨,北齊天保七年移治女郎山南)。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平原縣治入東平原郡城舊口,東平原郡、廣川郡與清河郡(今淄川)合并,仍稱東平原郡,平原縣、武強縣、臨濟縣皆隸之。

    隋朝初期,東平原郡廢除。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降濟南郡為齊州。將北齊平原縣治移于鄒平故城孫鎮,仍稱平原縣。隋開皇六年,置朝陽縣于菅城(治所即今魏橋鎮菅家)。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北魏平原縣治(今平原莊)置濟南縣。將朝陽縣改為臨濟縣,并移治于今章丘臨濟鎮,而別置朝陽縣。隋開皇十八年,又改平原為鄒平縣,隸齊州。改武強縣為長山縣,縣治移入今長山鎮,隸淄州。大業初,并濟南縣入長山縣。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又省朝陽縣入臨濟縣,隸齊州。隋大業三年,高苑縣治移至長樂城(即今高青縣高城)。同時隋煬帝又改州為郡,實行郡、縣兩級。鄒平縣、長山縣、臨濟縣、高苑縣又皆隸齊郡。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改郡為州,仍實行州、縣兩級。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在山東省設立總管府,在臨濟縣治設鄒州,鄒平、長山、臨濟、高苑等縣均隸之。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鄒平縣治移于趙臺城(今九戶鎮古王臺)。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鄒州廢止。鄒州原所屬鄒平、臨濟等縣改隸譚州(今章丘平陵城),同時又將鄒平縣治由趙臺城復遷回孫家鎮。長山縣、高苑縣改隸淄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十道,山東大部為河南道。同時譚州廢止,鄒平縣改隸淄州,臨濟縣改隸齊州。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析高苑縣地于漢梁鄒廢城(舊口)置濟陽縣,隸淄州。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濟陽縣又省入高苑縣。五代時期,鄒平、長山、高苑三縣仍隸淄州,臨濟縣隸齊州。宋朝初,仍沿襲唐朝時的道、州、縣三級體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全國十道為十五路,實行路、州、縣三級,鄒平地區諸縣及淄州隸屬于京東路。

    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臨濟縣省廢,其地分別析入鄒平、章丘二縣。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鄒平縣治又移于濟陽縣廢城(舊口)。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高苑縣為宣化軍,后復為縣。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北宋王朝又將京東路分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鄒平、長山、高苑三縣及淄川同隸京東東路淄州。宋末金初,由于戰亂,為利于自保,鄒平縣城由舊口遷至今鄒平縣城。金代,政區建置基本沿襲宋制。鄒平、長山、高苑三縣仍隸京東東路淄州。宋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7年)在鄒平縣地趙巖口立齊東鎮(今臺子鎮舊城渡口處)。元朝初期,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而形成了省、路、州(府)、縣四級政治體制,在濟南設立濟南路總管府。鄒平、長山、高苑隸濟南路總管府淄州。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析鄒平、章丘縣地,以鄒平縣之齊東鎮立齊東縣,隸濟南路。析鄒平之青平鎮立青城縣,隸陵州。元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淄州升格為淄州路,并置總管府,鄒平、長山、高苑仍隸之。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實行“劃境之制”,鄒平縣劃歸濟南路總管府直接管轄,高苑縣劃歸益都路管轄。齊東、青城兩縣則劃歸河間路(今河北獻縣)管轄。同時淄州路改為淄萊路。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淄萊路又改為般陽路,長山縣屬之。明朝時期,地方行政建制仍為省、府、州、縣四級。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行中書省改稱承宣布政使司。鄒平、齊東二縣隸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長山縣隸般陽府,高苑縣隸青州府。此后,境域多有變動。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青城縣省廢,其地析入鄒平、齊東二縣。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般陽府降為淄川州。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淄川州廢,長山縣又改屬濟南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復立青城縣,亦屬濟南府。自此,鄒平、長山、齊東三縣鼎足而立,一直延續到1956年。1956年3月,鄒平縣、長山縣合并為鄒平縣,齊東縣、高青縣合并為齊東縣(駐地田鎮)。

    1958年11月,撤銷齊東縣,將其原轄青城、花溝、黑里寨、九戶、魏橋、碼頭六個公社劃歸鄒平縣。同時鄒平將其原長山縣所轄馬尚、房鎮、南閆、張坊四個公社分別劃入淄博市張店、周村兩區。1961年10月,高青縣恢復,鄒平縣復將青城、花溝、黑里寨三個區劃歸高青縣。自此,鄒平縣境域始定。鄒平、長山、齊東三縣相繼合并后,原屬三縣的縣城都在今縣境內。其中長山鎮和魏橋鎮(初為齊東縣府駐地)分別變為鄒平東部和西北部的兩個重鎮。截止到2005年,全縣計有長山、魏橋、青陽、西董、好生、臨池、焦橋、韓店、孫鎮、明集、九戶、臺子、碼頭十三個鎮和黛溪、黃山、高新三個辦事處,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共轄八百五十八個村委會。

    晉陵郡:又名延陵郡、毗陵郡、常州府。春秋時期,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于舜過山(今江蘇江陰申港);周靈王二十五年(甲寅,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延陵先邑后縣,其名相繼沿用三百四十五年。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甲寅,公元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五百零六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后僅十四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七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于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為避東海玉世子晉陵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后沿用二百九十余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占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三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廢止。隋文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后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于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一千四百年。唐武宗會昌四年(庚申,公元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八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晉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曾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后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并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

    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并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轄武進、金壇、溧陽三縣。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成立溧陽市、金壇市、武進市,仍由常州市管轄。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於陵堂:以望立堂,亦稱鄒城堂。

    晉陵堂:以望立堂,亦稱延陵堂、毗陵堂、常州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 

  •  於陵姓遷徙分布

    於陵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但其分衍的陵氏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七十一位,多以京兆、於陵、晉陵、廣陵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微山縣於村,浙江省的舟山市岱山,湖北省的荊州市江陵縣秦市鄉,江蘇省的常州市於村,上海市的寶山區,山西省的太原市,廣東省的深圳特區,遼寧省的大連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於陵氏、於氏族人分布。 

  • 姓氏 大陸 臺灣 香港 澳門
    於陵 yū líng      
  • “於陵”姓女寶寶取名
    於陵競藝 於陵相皇 於陵相丘 於陵穆蒂 於陵卿羅 於陵慈川 於陵馳梅 於陵滿椿 於陵鶯虹 於陵斗黃 於陵偃單 於陵伊薇 於陵瑛黃 於陵青明 於陵姣珠 於陵寰時 於陵刁邏 於陵劉羿 於陵凡寧 於陵正潮
    “於陵”姓男寶寶取名
    於陵己部 於陵陸藝 於陵彰發 於陵操貝 於陵玄攢 於陵淞圣 於陵凱韻 於陵正佳 於陵司水 於陵秉意 於陵競黃 於陵政隨 於陵燾笙 於陵子馨 於陵隨童 於陵軾觀 於陵世安 於陵標用 於陵西卞 於陵翰土
  •  
     
     
     
         
      QQ頭像使用方法
    把鼠標放到上面的一個QQ頭像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圖片另存為”,把QQ頭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點擊QQ面板的“菜單”→“設置”→“個人設置”,這時就進入QQ的“個人設置”面板,然后在QQ頭像右邊點“更改”→選擇“本地上傳”→選擇你剛保存的頭像→最后點“確定”,這在你就擁有了超個性的QQ頭像了,趕快試試吧。
    只有QQ會員或QQ等級在16級以上的用戶才可以使用QQ自定義頭像!
     
     
  • 於陵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世推名畫;天降甘霖: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晉陵人於清言,擅長畫荷花,獨步一時。宋寧宗時以荷花幛獻給皇上,特旨授承節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下聯說明朝時期的於坦,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傳時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剛方經國;廉慎格天: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岷州人於敖,字伯度,正德年間進士,由郎中升山西左參政,嘉靖年間分守冀南,駐汾州。當時,汾州大族內亂,強虜外侵,吏民都不知所措,他率人創立外城及四方堡壘。官至巡撫都御史。他為官嚴正,廉潔謹慎。“格天”,謂感通于天。

    惠授郎宦;恩感仲完: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畫家於清言,晉陵人。工畫荷花。寧宗時,曾以荷花幛進,特旨授承節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洪武間永新知縣於仲完,黃巖人。有殊德,當地人感其恩,每生子多取“仲完”之名。

    六言通用聯

    人夸敦之智品;我愛竹屋墨梅: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右通政於倫,字敦之,黃岡人。曾輯上古至明朝時期的用智之事為一書,名曰《智品》。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畫家於竹屋,以善畫墨梅聞名。

    七言通用聯

    創麻履造福黎庶;筑城池保護人民:上聯典指上古黃帝臣於則作履(麻鞋)惠民。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山西左參政於敖,字伯度,岷州人。嘉靖中,分守冀南,駐汾州。時內亂外侵,吏民莫之所措,敖創作外城及四方堡塞,盜寇不敢犯。官至巡撫都御史。

    十言通用聯

    昭代名臣,大灑及時霖雨;帝廷良佐,宏開奕葉箕裘:上聯典指上古黃帝臣於則作履(麻鞋)惠民。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名相於坦,佐帝立業有功。

    歷史名人

    於陵欽

    (生卒年待考),於陵人(今山東鄒平)。著名漢朝大夫。官至議郎,對易學有較深研究,著有《於陵欽易吉兇》二十三卷。

    于清言

    (生卒年待考),於陵氏,世稱“於荷”;江蘇武進人。著名宋朝畫家。著名江蘇畫家,擅長荷花、草蟲。宋寧宗時以荷花幛獻給皇上,特旨授承節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

    於陵坦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丞相。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傳時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於陵敖

    (生卒年待考),字伯度,岷州人(今甘肅岷縣)。著名明朝大臣。明正德年間進士,由郎中升山西左參政。明嘉靖年間分守冀南,駐汾州。當時,汾州大族內亂,強虜外侵,吏民都不知所措,他率人創立外城及四方堡壘。官至巡撫都御史。他為官嚴正,廉潔謹慎,人稱“於格天”,謂感通于天。

    於陵倫

    (生卒年待考),字敦之;湖北黃岡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時期的右通政,曾輯上古至明朝時期的用智之事為一書,名曰《智品》。

    於陵仲完

    (生卒年待考),黃巖人(今浙江臺州)。著名明朝官吏。明洪武年間永新知縣,有殊德,當地人感其恩,每生子多取“仲完”之名。 

字母為y的姓字

於陵的網絡紅人

  • 暫無姓為於陵的網絡紅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昌吉市| 尚义县| 石门县| 西盟| 新泰市| 礼泉县| 肇东市| 无棣县| 水城县| 靖远县| 沽源县| 元江| 保山市| 蒲江县| 徐闻县| 镇平县| 通山县| 浦江县| 包头市| 西吉县| 织金县| 荆门市| 仪征市| 南宫市| 永宁县| 仁化县| 常山县| 当雄县| 义马市| 台中市| 涟源市| 康平县| 昌都县| 北宁市| 惠来县| 栾城县| 潼南县| 嫩江县| 武宣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