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高昌郡:即新疆吐魯番地區。西漢時期有車師國,國治交河城。后來西漢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據點。此后,東漢、魏、晉,凡勢力可達的時候,都設屯田于此。西晉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涼張駿于其地置郡縣,名曰高昌郡,郡縣制度從此在該地誕生,歷經前涼、前秦、后涼、西涼、和北涼等政權,高昌郡一直是涼州或沙洲地方政權的一個郡。高昌郡時期(公元327~443年),下設縣,至少有高昌、橫截、地和高寧,縣下還有鄉里,史籍《西涼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記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里韓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無諱占領高昌郡,并以其地建立國家政權組織。之后,該政權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曲嘉建立曲氏高昌王朝,該地區才得以較長時間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曲氏仍然實行郡縣制,到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滅高昌為止,該王朝擁有田地、交河、橫截、南平等四郡和新興、寧戎、酒泉、高寧、臨川、白、威神、永昌、安樂、龍泉、永安、林、始昌、安昌、鹽城、柳婆和無鹽等十七縣。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時并入該國的,高昌國以郡建國,領地沒有增廣。曲氏高昌的地方郡縣制度,與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又不完全相同,郡與縣雖然是二個等級,但并不是直接隸屬關系。魏晉以降,中原諸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將東漢的州一級監察組織變成一級地方行政組織以后,實際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隋朝統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級制,恢復二級制。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廢諸郡。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為郡。唐高祖李淵取天下后,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唐武德以后的州縣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葉以后曾改為交河郡。
介休郡:即山西省介休縣。介休縣歷史悠久,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春秋時期周桓王姬林二年(魯隱公姬息姑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曲沃莊伯伐翼州,晉國的翼侯姬愍逃奔隨邑,隨邑即在今介休城東,時為晉國大夫士會的食邑。周襄王姬鄭十六年(晉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返國賞隨臣,忠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后來的"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周敬王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起,介休縣歷史上先后在東部建置鄔縣,在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嬴政時期始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后改為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期,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兩朝時期皆設介休郡,后稱介州,鄰縣靈石在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為介休屬地。隋、唐兩朝在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縣在歷史上也曾數度并入介休縣。宋、元、明、清諸朝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系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F介休市總面積七百四十余平方公里,下轄七鎮、三鄉、二百三十二個行政村、五個街道辦事處。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昌堂:以望立堂。
介休堂:以望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