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后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浚 縣:夏王朝時期,浚地處冀、兗、豫三州之交。商王朝時期稱黎,遷都殷后為畿內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內為邶、鄘、衛,浚地屬邶、衛,后康叔封衛,領浚地。春秋時期,浚地有牽城、雍榆、頓丘,分屬晉、衛。戰國時,屬魏國。秦置郡縣,分屬東郡、河內郡和邯鄲郡。西漢高祖年間(公元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陽縣、頓丘縣。黎陽縣治在今大伾山東北,屬冀州魏郡;頓丘縣治在今屯子鄉蔣村附近,屬兗州東郡。王莽時(公元9~20年),改黎陽曰黎蒸,改頓丘曰順丘。東漢復原,隸屬依舊。三國時期,浚地屬魏國,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頓丘縣屬兗州東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黎陽縣改屬司州魏郡。置頓丘郡,轄頓丘、衛國、臨黃、陰安四縣。東晉時,浚地先后屬晉、后趙、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屬司州。東晉朝太元十一年丙戌(公元386年),丁零族翟遼襲據黎陽,東晉朝太元十三年戊子(公元388年)在此稱王,號大魏天王,轄七郡。后遷滑臺。東晉朝太元十四年~二十一年(公元389~396年)間,廢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太和十八年甲戌(公元494年),廢頓丘郡,頓丘縣屬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屬司州。北魏朝永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東魏朝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于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六縣。后郡治移至枋頭城(今新鎮鄉前枋城)。東魏朝太平年間(公元534~537年)罷頓丘縣。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公元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仍治枋頭城。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于原東黎縣置臨河縣。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臨河縣。于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隋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轄殷、衛、澶、洹四州,領黎陽、臨河、內黃、湯陰、頓丘、觀城、繁陽、澶水八縣。唐朝武德四年,又置清淇縣,屬衛州。六年,罷黎州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設道,黎州屬河北道,轄黎陽、臨河、澶水、內黃四縣。衛州治由衛縣遷至汲縣,衛縣仍屬衛州。唐朝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澶水縣并入臨河縣,臨河、內黃二縣屬相州。清淇縣并入衛縣,屬衛州。唐朝長安三年癸卯(公元703年)復置清淇縣,縣治在枋頭城,唐朝神龍元年乙巳(公元705年)廢,入衛縣。
五代后晉天福元年丁酉(公元937年),黎陽縣改屬滑州。后晉天福九年甲辰(公元944年),臨河縣改屬澶州。北宋朝雍熙四年丁亥(公元987年),黎陽縣改屬河北道澶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于黎陽置通利軍,治所在今縣城東大伾與居山之間,轄黎陽縣,縣治仍舊。北宋朝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道為路,通利軍屬河北路。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通利軍為安利軍,軍治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天圣四年丙寅(公元1026年),衛縣屬安利軍。北宋朝天圣七年丁卯(公元1029年),地震,軍城陷為湖,移治浮丘山顛。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衛縣屬河北路衛州。北宋朝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廢衛縣為鎮,入黎陽縣,改屬河北西路衛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分黎陽縣復置衛縣,屬衛州。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號浚川軍節度,旋又改平川軍節度,州治在浮丘山顛,轄黎陽縣、衛縣。北宋朝崇寧四年乙酉(公元1105年),臨河縣鎮寧軍,隸河北東路。北宋朝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湯陰縣屬浚州,旋復屬相州。金國天會七年己酉(公元1129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浚州屬河北西路。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嫌與宗峻音同,改浚州為通州。金國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名浚州。金國大定二十九年己亥(公元1189年),臨河縣治沒于黃河水患,縣廢。元初,設省轄路,浚州屬中書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陽縣、衛縣入州。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改屬中書省大名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路為府,浚州屬中書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屬河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四月,州降為縣,始稱浚縣,縣治徙浮丘山東北平坡。
明朝永樂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改屬北直隸(簡稱北直)大名府。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縣屬直隸省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河南省衛輝府。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署(行政公署),浚縣屬河南省第三行署(駐安陽)。抗日戰爭時期,浚境三權鼎立。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7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重劃政區,浚縣屬第十三行署(駐輝縣平羅鎮)。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2月,浚縣日偽政府建立,屬日偽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駐新鄉)。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中共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6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撤銷第十三行署,國民黨浚縣政府改屬第三行署(駐安陽)。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8月,日偽浚縣政府投降告終。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浚縣民主政府隸屬仍舊。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國民黨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浚縣處于“拉鋸”戰爭局面,兩個政府駐地及轄區變動頻繁。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國民黨浚縣政府不復存在。1949年己丑10月中旬,浚縣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政府,隸屬平原省安陽行署。1952年壬辰10月撤銷平原省,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行署。1957年丁酉11月,安陽行署并入新鄉行署,浚縣隨之改屬。1962年壬寅12月,復置安陽行署,浚縣復屬安陽行署。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行署,浚縣改屬安陽市至1986年丙寅1月8日,后劃歸鶴壁至今。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
堂號
東陽堂:以望立堂。
畿內堂:以望立堂,亦稱浚州堂、浚縣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